每次回家,都到固定的地方理发。
理发店门面不大,干净整洁,一面大镜子,一把椅子,一个工具箱,便是全部家当。理发师傅,干净利落,清爽的很。
梁实秋说过,虽然理发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却是一种必不可免的麻烦。“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理发亦是观瞻所系。
坐在椅子上,望着眼前竖起的一面大镜子,总觉得这样布置是颇有道理的。倒不是为了顾影自怜,潜意识就想知道理发师是在怎样收拾你的脑袋。
最令人害怕的是刮脸。一把大刀锋利无比,在你的喉头上眼皮上耳边上,滑来滑去,你只能瞑目屏息,捏一把汗,一动不敢动。
剃头三天丑。望着自己修剪过得的头发,典型的平头,短发贴着头皮,根根直立,头顶已有白发杂生,怎么看都不顺眼。细看,眉目也甚为可憎,陌生的很。
小时候我最怕理发,每次都是几个人掐住我,剃头师傅“小五”麻利的从黑乎乎的工具箱里摸出剃头推子,顺着我的脑门,一溜一溜下去,几分钟时间就把我的头推成青瓜瓤子。
最恐怖的是理完发以后,把我的头按进脸盆里,用一条黑乎乎的毛巾,使劲的搓揉我的头脸。洗完以后,竟还用他肥腻的粗手在我脑门上拍拍,说声,好了。我便如蒙大赦,拼命逃开。
老家有习俗,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正月过去,“二月二龙抬头”,正是给孩子“剃龙头”的好日子。这一天大家都带着孩子到理发店,希望给孩子讨个好彩头。女儿刚出生时头发不多,到半岁时,头发也是屈指可数。二月二当天,一家子大清早就去理发店门口排队。女儿平生第一次理发,开始还是好奇,当看见陌生的阿姨拿着陌生的东西在她自己头上呼呼作响,顿时失去了兴趣,又哭又闹。费了好大气力终于剃好了龙头,女儿却着凉伤风感冒了,估计这就是凑热闹的结果。
曾见过一副对联,说的是理发师。“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实在是气势磅礴,恢宏的很。
虽然理发师没有对联中说的那样恢宏大气,但也没有令人应该不敬重的地方,和诸多行业一样,都是一种为人群服务的职业。过去在三流九教中,能称呼为师的,也就老师、医师、厨师、理发师了,故理发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
关于理发一词的渊源,据考证,最早出自《晋书·谢安传》:“ 温 后诣 安 ,值其理发”。唐·孟郊《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旧时候,中国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当长辈故去,更是七七四十九天不能理发剃须 ,有“不舍”之意。直到满清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
满清入主中原,推行全国剃发留辫,派了好多官差做剃头匠。“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挑子一头热,另一头插一根竹竿,据说是挂人头的。我们现在俗称理发为剃头,相传就从清朝开始的,实在是恐怖得很。
小时候,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总爱拿学理发说教。有个孩子学理发,拿带毛的冬瓜练习,有事停顿时,总习惯把剃刀往冬瓜上一剁。习惯成自然,以后当真的给客人理发时,需要歇手,习惯改不了,还是把剃刀往客人脑门一剁。理发师当不成了,还得惹官司。
现在社会,人难做,头难剃。这里的头难剃,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中国语言的韵味实在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