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最后一篇:
从张居正本身而言:
张居正在世时威权在手,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
“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张居正自己也跟下属说“我非相,乃摄尔”,俨然摄政王自居。可以理解,为了强力推行新政,实行改革,强势领导必不可少。这种情形,从另一方面说朱元璋的废除丞相制度并没有什么用处,毕竟皇帝就一人,老朱可以是劳模,天天批阅奏章,处理国政,但他的后人几乎没人能做到这样。内阁首辅就是丞相的作用。尤其到了张居正这里,可以说相权达到了顶峰,反过来,也意味着皇权也被空前削弱。这种情况无论如何是皇帝不能容忍的,就像被压制的弹簧,迟早会强力反弹。
其次,我们看看内阁的前几任首辅的年龄寿数:严嵩86岁,徐阶80岁,高珙65岁,而张居正却只活了57年,甚至比下野的高珙还少8年,要知道,严嵩80多岁还在首辅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与其常年操劳国事是脱不了关系的,毕竟首辅也只有一人,虽有内阁,其他人并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寿数短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天不假年,没有充足的时间留下给张居正安排身后事。事实上,万历八年时,张居正曾上书乞休,想告老还乡,但不知道是否出于真心,最终万历皇帝以及李太后也没有批准。
内阁继承人的选择上没有安排妥当,张居正死前向万历皇帝推荐了礼部尚书潘晟为内阁首辅,潘晟算是冯保的老师,我估计这是张居正为了自己的改革能延续,且应该与冯保商量过此举(明史上说是冯保强推给的张居正),毕竟两人的联盟加上李太后支持,建立起来的稳定铁三角确保了新政能够排除阻力实行下来。群臣对此举并不买账,激烈反对,最终潘晟下台。对于张居正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他的威权已经走到了尽头,虽然活着的时候不会有大风浪,但死后就难说了。事实也是如此,风光了张居正后,屠刀也很快就要举起。最终在成年神宗的授意下,言官及群臣开始清算运动。
倒张运动正式开始前还有一个前奏,那就是万历皇帝的“大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倒台,另外,李太后也因皇帝成年而不再过多预闻朝政,至此,铁三角联盟已不复存在,压在神宗头上多年的大山一朝崩塌,皇帝可以自由行使自己的权力,随心所欲了。
还有能刺痛贪财的万历皇帝心灵的是,张居正对其从小的教育是不能奢侈,务以节俭为要。万历皇帝一直小心遵从。但元辅张先生似乎没有做好榜样,经过夺情风波后的他,生活享受起来。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乘坐的轿子竟是“三十二抬”大轿,是真定知府钱普为奉承他特意赶制的,被人称为“如同斋阁”。它的前半部分是重轩(起居室),后半部分是卧室,两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候,为之挥扇焚香。如此豪华至极,规格已经超过了皇帝。张居正死后有人污蔑告发他家财万贯,加上抄家冯保时确实发现巨额财富,万历皇帝对此自然是勃然大怒,自己十年以来过的清苦寒酸,而你张居正只是我的臣子,却能奢华。万历皇帝的愤怒,明实录有如下记载:
“居正腾虚心委任,宠待甚隆,不思尽忠报国,顾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 《明神宗实录》
于是,多重因素下,一场如火如荼的倒张运动就此展开。张居正逝世后仅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在明神宗默许甚至暗地指使下上奏弹劾,矛头直指张居正本人。墙倒众人推,皇帝、言官、清流等群臣被压抑十年之久,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发泄,便也再不可阻挡。张居正被抄没全家、尽夺一切荣耀,甚至还扣上“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等一系列罪名,张居正更是险遭戮棺鞭尸,但亲人株连,家破人亡。不可不为凄惨!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张居正传》
直到天启年间,垂危的大明朝才想起昔日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而悔之晚矣,世间已无张居正,大明江山将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