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写作至今已接近半年,体会到写作其实是一件蛮“虐心”的事,作者本人每天都要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坚定间摇摆。
我的主题从来不是当天想就能当天写的,在写之前总要进行一番思想较量。
我一般在骑车、走路、洗澡或者听人说话的时候灵光闪现,觉得某个问题有必要探讨,某个故事讲述起来有意思,就有很想写下来的冲动。
可往往兴致盎然之时并不能立马就写,只得等方便的时候再动笔。
在等待的时候,自己的“小恶魔”就会出来了,他会告诉我:“写这个题目有什么意思呢?你能写出什么呢?撑得够字数吗?写出来会有多少人看呢?”
他这么一问,就把我本来的兴致硬生生地摁进冷水里了。
代表积极的“小天使”也会跳出来,条条点点地列出那个灵光的有趣之处,两个小家伙吵得不可开交,我一时不能定夺。
好吧,暂且搁置一下,想另一个话题。
可惜人就是这样的,一样东西放得越久就越难提起兴致,那天闪烁的火花到了今天也许早已熄灭。
算了不写了,好多灵感就是如此被自己掐灭的。
倘若强行开启一个自己失去兴致的话题,自然内心是消极的,感觉自己像被逼着做一件不想做的事。
即使写作开始了,也是个自我挣扎的过程,因为写作其实是在探索未知,能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能不能挑选出合适的表达方式,写的过程中思绪会不会哑火……
诸如此类都是未知之数,而未知就会让人心生恐惧,要是此时的自己还是消极的,推进的步伐就更沉重了。
当然,情绪消极未必总是灵感的“锅”,生活中烦心的时候也不在少数,你说等到心情好再写吧,估计没多少这样的时候,所以,我再怎么消极,也还是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写。
作者写作时的情绪居然还能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你不开心,你选再开心的话题读者也能察觉到你的不开心,你开心了,再深沉的话题也能让读者感到乐趣,这是我慢慢体会到的。
我和亲爱的读者无冤无仇,当然不想把消极的情绪传过去,我就必须与消极抗争了,有抗争就需要消耗心力,可以说,写作是一场心力较量的试炼。
试炼的另一个方面是对读者的反馈,写作是对自己勇气的一种挑战,发声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你辛辛苦苦地码了几千字,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赤裸裸地展示在别人面前,无能为力地等候着打量和审判,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就像你是个在众人面前裸奔的人儿,很难堪,很被动,但内心却又很期待,说起来真像个变态。
我相信每一个写作的人一开始都会非常在意阅读量,你会认为那是对你文章好坏的评判。
我就是这样,纠结万分,无时无刻不点开来看有多少阅读了,有多少评论了。
结果呢,寥寥无几,又回到了自我怀疑的状态,我明明很努力了呀,难道我不适合写作?是不是不写算了?
每一篇文章都要重复着百上千次这样的质问。
但我始终是不甘心的,我会想,切,是这里的人不会欣赏,那我换个地方发。
一试还真的凑效了,换了个地方阅读量明显多了,不过好景不长,下一篇就不多了,那就再换一个地方,就这样我同时在4个平台写作。
真能体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感觉,于是每天4个app轮着点开看阅读量,在4个平台轮着编辑,因为平台间文章格式是不一样的,同一篇文章我都需要花几分钟改格式一次。
乐呵了几天,我以为自己变被动为主动,其实我变得更加被动了,从1份焦虑变成了4份焦虑,我心更累了。
我斩断了2个平台,留下了一个情怀平台,虽然越来越没有情怀,和一个亲友平台。
真正需要变主动的不是平台,而是我自己,我开始思考读者的需求,不是我写的文章不好,而是我写的文章对他们而言没价值。
我喜欢写思考类的文章,这类文章对小白而言,是没有市场的。
起初我会以为是小白没有深度,后来读的文章多了就发现,很多大牛的某个观点跟我写的是不谋而合的,差别是也许我的是片段,他们的是系统,但平时别人分享给我的,说写得好的也只是片段。
好笑的是,有些时候,我会尴尬地告诉这个分享者,其实这个观点我写过。
这么说来,其实观点的价值和写作者身份有关,现在的“马爸爸”说什么都是响亮的,当年的小马说啥都让人觉得是骗子。
我没成功之前,谁有闲情逸致了解我的思想!
也不是说我没有被赞扬过,只不过对于我这样的小白,“好”带有了运气成份,运气好,我这篇文章就叫好了。
我对读者的喜好可谓是把握不住,但又把握不住。
其实并不矛盾,把握不住的是每个人的内心,把握的住的是大众的整体口味。
把握不住是因为有时我不怎么用心写的文章竟然能引起读者话外的解读,他共鸣了,给了我褒奖,给了我打赏,这是喜出望外的事。
但有时我发自肺腑地深挖,花了几个小时打造了数千字,却无人问津,那种滋味很无奈,我的努力白费了,立马就不想写了。
把握得住是因为你写多了自然就知道大众都爱看啥了。比如我现在写的这篇,没什么人爱看的,除非你也是个作者,不然和你说再多你也不理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首先看的是文章的标题,大家都“颜控”,没有好看的外表,我才懒得了解你的内涵。
我研究过大部分文章的标题,我知道博眼球标题的妙处,但我同时也想抽作者两巴掌。
其次是看文章的内容,实不相瞒,我也有一颗变现的心,对什么样的文章关注度大,心里也有些“逼数”,而写这些文章比我自己的文章还轻松很多,轻松又有收益,何乐而不为?
我当然有动摇过,但最后的结论是:
不!老子就不写!
我不是清高,恰恰相反,是卑微,就像女人明知道这个男人不爱自己,含着泪仍要继续付出,每每遭到冷遇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打动他。
再说,我不是不想要收益,而是写这些文章对我成长只有半毛钱关系。
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不是说收益的问题,而是上述一整段我以为主动该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是错的,本质上我还是被动地拿读者来拷问自己嘛!
我听到了某些作者的声音,写作是为了取悦自己的,是写给未来自己看的,深以为然。
继续写作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还是逃不出阅读量的阴影呀,我还会纠结呀!
自己写的,自己怎么看还不是那个样,未来的自己怎么看对现在的我有什么影响,太虚了,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终究我还是没摆过去,不过为自己而写的思想还是萌芽出了点淡然的,虽然纠结但没有原来纠结了。
时间久了,受众多了,慢慢发现阅读量也就那么个事,多一个我不会飞起来,少一个我不会掉块肉,单个读者的影响力其实在稀释,因为受众分母在变大呀。
结果就是,不好听的话我越来越不在意了,但好听的话,我还是异常尊重,哈哈,可能说好话的读者分子比较大吧,我内心不自觉冒出了一句豪言:“只要有一个人点赞,我写的就是好文章。”
到头来还不是在意着别人的看法写作?
和原来的“在意”有点不同,我明白了,原来写作是不可以把别人和自己割裂开来的,光为他人写,太无奈,光为自己写,太飘渺,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写作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读者对我们的选择,但别忘了,读者来到了我的地盘,我才是他们的“上帝”,我写什么决定了他们看什么,所以,我也在筛选他们。
我们写作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好,同时,也是希望通过文字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要走留不住,要来挡不了。
你成长了,你的读者群体也会跟着成长,成长不单是说你的读者a,变成了大A,而是这群a迟早会被一群更懂你的b取代。
是a还是A,无所谓,反正我等的是b,c,d……
听着有股傲慢的意味,我怎么确定是自己成长了,而不是变“奇葩”了?
成长了和变“奇葩”了难道不是一回事?
我写作了,所以我思考多了,我思考多了,所以阅读多了,慢慢就发现自己能理解的人和事变多了。
表现上呢,我越来越会“吵架”了,因为知己知彼,对方的观点我早知道漏洞了。
当然,这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也不喜欢“吵架”,只是以前的我说话是没底气的,现在好多了。
理解多了是好事吗?是好事,但不开心,你会发现能理解你的人在变少,你真的在渐行渐远了,成为“奇葩”了,变孤独了,感慨“理解万岁”了,方知“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了。
既然你得到的理解少了,阅读量自然也就少了,难免会唉声叹气,哀的不是文章的运数,而是在你的身边,志同道合者寥寥。
始终还在摇摆呀……
你问我喜欢写作吗?
喜欢,但不是从一开始!
写作是件耗时,烧脑,又看不到明显快感的事,谁会一开始就喜欢呢?
而现在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在码字的过程中,我能进入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心理学家称为“心流”,思绪在心流中徜徉,文字随指尖飞扬,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在完笔的那一刻成就感达到了顶峰,就是那股“酸爽”。
心流是会使人“上瘾”的,所以我写作也“上瘾”了,很庆幸,我已经度过了那个“半天没灵感,字字都要抠”的阶段,所以呢……
我还是会继续写,继续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