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8日我写了一条微博。
终于正儿八经的看了本科幻小说,《三体》并没有太多让我吃惊的地方。探讨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关系。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第一次这么具象化,还加入了秦始皇等历史因素。更加有血有肉,作为文科生,实在不了解那些物理名词,太多,只能想到一些框架。这就牵扯到科幻小说的平衡,专业性多一些,还是小说性多一些。理科和文科该如何选择?
经过一年时间,回过来看以上的文字,相当的幼稚。如果说第一部是开胃菜,那么第二部就是纯正的重庆九宫格火锅,辣到不行。
第二部《黑暗森林》总算有了主角,罗辑。他是一个面壁者,同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加上对庄颜的执念,所有的元素捏合在一起,有了股新鲜的血液。
无意中罗辑被选为四大面壁者之一,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入选,拥有大得吓人的权利。借用权利,他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人类最佳的居住地,而且还能拥有自己的梦中情人,去卢浮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冬眠之后,没有扛起面壁者的角色,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上帝,然而最后叫人赶下车,流落街头。起起伏伏正应了黑暗森林法则,世界上只有永久的利益。
让我惊讶的是,拯救地球的重任放在了没有英雄气的不怎么出名的专家身上,连太空社会学也是别人扔给他的。丝毫没有逻辑,莫名其妙,而且荒诞。很有卡夫卡的气质,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刘慈欣曾经公开表示看过卡夫卡所有的著作,并认为是科幻小说。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英雄从来不是某个组织选出来的,而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式的人物”。罗辑的失败实属必然。
在科幻电影中,必定会有英雄,经过千辛万苦打败对手。这和国内电视剧一样,结局往往是大团圆。而在《三体》第二部中,我们很难找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唯一具有拯救地球的人物应该是章北海,在太空中枪杀宇航员专家,或者说他就是第五个面壁者,表面上坚定如铁,人类必胜,到头来竟是失败主义者,截然不同的转换让人措手不及。
想必许多人都有过创业的想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面对未知、复杂的事物,我们总想着不能失败,当今社会的容错度越来越低,许多年轻人根本不敢去尝试,不是不想,是没胆。
《三体》之所以好看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常识推翻。换句话就是说,所谓的英雄不一定是英雄,所谓的成功也不一定成功。
说到这儿,必须提到静思室(默思室),联合国一个房子里面有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专门用来独处。据考证,现实是存在的。由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设立,他认为,为和平而奋斗和辩论的联合国“应该专门有一间环境宁谧用以静心的房间。”
反思是文学作品是否值得称颂的核心,如果全是些软言细语,那根本谈不上经典。在青春、鸡汤文大行其道的今天,《三体》以广阔的视野和思想上的高度奠定了人们心中的地位。
回到科幻的话题,最令读者兴奋的就是水滴入侵了。作为太空礼物,首先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像是大自然的凝结,晶莹剔透,宛如深秋的露水一般。接着又是翻转,蕴藏着惊人的力量,给无知的人类送了份大礼。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大暴雨,地震,海啸等等。盲目的自信往往带来的是超出自身想象的毁灭。
最后,大刘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如何和外星人相处?NO,应该是如何看清自己。
现如今去中心化人尽皆知,冷冻技术接近成熟,太空电梯日本正在研发,伴随而来的经济、政治体制又该怎样适应?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人类社会应该怎么评估,民众生活是否会进入到大低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