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晚明文人生活最直观的画面是来自于昆曲《桃花扇》,剧中的侯方域、吴应箕、陈贞慧等复社才子闲游桃叶渡,于湖中画舫结识了名妓李香君,因李香君为苏昆生——当时一位昆曲名人——的弟子,于是李香君在众人面前献唱了一折《牡丹亭》的【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笛声悠扬、声腔柔婉,穿过了画舫的红墙花窗,掠过了湖面荡起的阵阵涟漪,环萦在众位公子的耳际,原来的诗书答对变成了对佳人的追慕,侯方域以扇为赠作为与香君的定情之物,由此便揭开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这样的故事放置于明代屡见不鲜、不胜枚举,与侯方域同为”复社四公子“的冒襄,他与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也由一篇《影梅庵忆语》而代代相传,而这位冒襄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也出了很大一份力......
后来读过了赵伯田先生的这本《南华录》,晚明这个时代在我心中更加清楚,也更加可爱。想想吧,张岱、李渔、屠隆、汤显祖、陈洪绶、祁彪佳、董说、柳敬亭、董其昌......这些人同时生活的时代:精舍、烟花、花鸟、古董、骏马、华屋、梨园、园林......最为绚烂绽放的时代,如何不让人喜欢?
最初出于对昆曲的关注,我先翻到的是“终为水云心”和“昙花一梦,遍地虚空”两章,文章说的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和《昙花记》的作者屠隆,汤显祖这一位与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传奇作家,有着淹蹇的士途和穷苦的生活,师承于泰山学派著名的哲学家罗汝芳,也曾是名扬士林的一位时文家,因拒绝权臣张居正的招揽,数次科考全都名落孙山,直到张居正死后他才得以考中,但是宦海沉浮几十年中他始终也并未得到朝野重用。
仕途的不顺成就了他才情的喷薄,不然一生的精力、满腹的才华献给仕途经济、党派争端不是太可惜了?
在遂昌县任知县时《牡丹亭》的初稿已经完成,后卸任在家中“玉茗堂”装饰润色语句,这样一部旷世之作应运而生,随后汤显祖又创作了《南柯记》、《邯郸记》,再加之前的《紫钗记》四部传奇剧本被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把所见所闻、所经所历都揉入其中,比如《牡丹亭》的创作就从同时代的一位悲剧女性张玉娘得到了启发,张玉娘因尚未成年就许婚表哥,但后因父母悔婚,未婚夫患病而死,玉娘也抑郁而终,悲剧尚未结束,侍奉玉娘的丫鬟随后一病一死,连她生前一只鹦鹉也绝食而死,三个女人和一只鹦鹉合葬一处,名“鹦鹉冢”。后人也把张玉娘的事迹扮演到了舞台。玉娘还有一句“山之高,月出小,何娇娇!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同样流传至今。
《南柯记》的创作则因为自己的好友李贽和真可和尚先后死于朝野的党派争端,他有感虚名浮华皆为梦一般缥缈。《南柯记》中这位叫淳于棼的武生在槐安国娶妻生子、封官拜相,结果万事到头都是来自酒后的一场梦.....
而对于梦就不得不说起董说董若雨,说来惭愧我在读《南华录》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人,《南华录》单独为他辟出一个章节,名为:“梦醒又在一瞬间”。
与其他所有文不同的是,这篇文中极少涉及到其他人,自始至终仿佛是董若雨和梦的对话。梦国由自己衔山筑水搭建,梦乡由自己对窗凭忆,而那部《西游补》——一部对于西游记的续写小说——则是自己对于梦的一种故事性的体现。
因梦而生,因梦而存,同样在最后也因梦而死......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写到董若雨因母亲在堂还有自己多病的身体,使得自己只能长久的待在家里不能置身山水之间,然而作者却写到了他“尽管屡迹未至,名山大川却全让他给游了个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能在梦中游赏,他就在房间的四壁挂满了山水画卷”。“他还采购了来了大量木材,在屋中架了一个亭子,屋上架屋,借从高处遥望青山白云,以更好地卧游”。
当同时代的张岱攀爬巍峨泰山因浓雾不散未能登顶,只得半途而废而暗自懊悔之时,这位坐卧于自家屋顶梦山亭的董若雨却把一缕思绪化为身影轻松飞度到泰山峰巅,刹那间又身置庐山脚下.....
说柳敬亭的一章“雨打风吹絮满头”我最为喜欢,在张岱《陶庵梦忆》卷五就有一篇“柳敬亭说书”的短文,这位皮肤黧黑,满面疤癗的柳麻子说起书来却是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张岱更是把这个其貌不扬的大叔和当时的朱市名妓王月生并列而谈,他说“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这位说书人一生的经历极为传奇,先是和侯方域等复社文人参与了对曾投阉党的阮大成的驱逐,而后又投入左良玉的帐中,周旋于左营幕府,还常为左良玉出谋划策。后随着明朝的溃亡,左良玉病死,柳敬亭则流浪于南北之间,因这几年间的传奇的经历尤其是自己最为光辉的军队生涯,他对于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都了如指掌,说书的技艺又更上一层楼,他真正名动全国也正是这时候,无论是明朝移民还是清朝新贵都痴迷于他的评书,他一直说到了八十几岁才寿终正寝......
书中说,明代画家文徽明的曾孙文震亨曾写过一本名为《长物志》的书,字画、戏曲、园林、茶水.....都列入其中,且介绍详细。长物的含义解释为“多余的物或者奢侈的物”。
可是在那个时代这些长物无一不是文人们灵魂的寄托,在官场不被满足的感官和灵魂在这却得到了宽慰和满足,出于对仕途的无望,对官场的憎恶,这些时代的文人开始把目光都纷纷转向了另一边——对于长物经营的一边:于是项元汴盖起了天籁阁来收集古董字画,文人黄周星撇下了读厌了经史子集开始创作传奇剧本,祁彪佳也向浑噩的官场告了一个无期的长假开始营造他的“寓园”,张岱这时恐怕也在闵老爷子家中品评茶水了吧!
然而这个时代又有着扭曲的一面,就像一位花心的公子守着娇妻却还望着朱楼上的美人一样,放浪形骸的心愿和官场纵横的理想一直交织于内心,此消彼长,就像作者说的“他们的半边身子享受着此间的声色,另半边,则像一张紧绷的弓,时刻等待着来自高堂的感召”。
“感官世界”这一章就曾写到“公安三袁”中的袁小修科考八次考试不中,身心被一股股挫败感压抑,他索性买舟湖上,过年少时纵情声色的生活,他在镇江游过金山寺,并准备探访绍兴的友人陶望龄,南返时路过丹徒县,突然宣布自己要参加第九次科考,结果却依然不中,直到第十次科考,他才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进士资格......
袁小修的经历,仿佛在那个时代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规律,开始时这些文人十年寒窗苦读,削尖了脑袋往官场上去钻,不把自己弄个遍体鳞伤绝不回头,直到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时,看着桌案上的画轴、身边的娇妻以及远处画舫中渺渺传来的昆山腔,才突然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才使自己愉悦......
时间在快乐时总过得很迅速,掰着指头算来,1642年,1643年,渐渐地时间逼近了1644年,之前的感官经营已经到了巅峰,就在这一年随着明廷的覆亡都猝然凋谢,同样是来自《桃花扇》的镜头,1644年那一月的那一天,明将史可法正准备调兵遣将以图和建州女真再战,复社公子侯方域正陪着李香君游山观水,另一端的马世英、阮大成正商议这如何报复这群复社公子,忽然他们同时收到了崇祯帝已于北京煤山自缢的消息,皆是悲痛欲绝,一折【哭主】的唱词极尽哀伤。那一年前后画家倪瓒在北京殉难而死,祁彪佳也投寓园的湖中,有感于明廷灭亡以及南明的昏聩,陈洪绶剃发为僧,张岱也潜隐深山写《石匮书》去了......
由1573年到1644年,由万历到崇祯,明朝的国力一年弱于一年,战乱兵燹一年乱于一年,家园荒芜、田地毁灭,“半为践踏,半为灰烬。”而这些长物的发展却历久弥新,因为这些长物安厝着那些文人的灵魂与希望,足以不朽。
最后说说《南华录》这个书名,“南”指的便是南方,是陈洪绶的诸暨,也是张岱的山阴,也是李渔的兰溪......而“华”字书里说得好“花是精华,人亦是精华,最为精华的还是那个时代,风华而又奢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种种。”南华即为“南方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