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之死是在建安三年,可刘备对吕布的仇恨在三年之前。
兴平二年,刘备收留被曹操打败的吕布,可没过多久,吕布跟袁术勾结,趁刘备与袁术交战,偷袭了徐州,刘备兵败饥困,只得去投降吕布,徐州易手。
当然,刘备当时收留吕布也是有原因的。
从刘备的角度出发,他不是没有看到吕布的为人,刘备本人有枭雄之姿,能留住人才,爱惜人才,而且吕布实在太勇猛,这是任何一个有雄心的人都会爱惜吕布的地方,他至少可以独当一面,这样的人如果能为己所用,无异于如虎添翼。
而且徐州是四战之地,刘备迫切需要壮大力量保住徐州,有吕布这样的人在,再加上丹阳兵本来善战,还有刘备的小集团,任何诸侯都不敢再小觑徐州。
两个落魄的小集团刚好抱团取暖,在这天下纷争之际,站稳立足之地,这是刘备收留吕布时考虑的状况。
更何况刘备此时是主,吕布是客,此刻在徐州他的小集团比吕布的有实力,刘备还是有信心能够笼络住,或者震慑住吕布的。
只是他没想到形势会变化这么快,最重要的是吕布会如此的反复无常。吕布败于曹操投靠刘备,是兴平二年,而袁刘交战也在这一年,也就是说是收留吕布后,没过多久,刘备吕布徐州的主人就发生颠倒,看来吕布的反复的名声真不是白得的。
吕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袁绍当初派人刺杀和追杀自己是正确的。
可能这也不能怪吕布,生于乱世,不择手段,也是生存的手段之一,只是从此天下再也没人敢相信吕布了,收留吕布的结果是被吕布反噬,看,从丁原,董卓,刘备,天下人都明白,当然,后面在白门楼时,曹操也是明白的。
建安三年,吕布被擒于白门楼。
吕布投降后,开始给曹操画蓝图,说他带领骑兵跟曹操的步兵一起,保准无敌天下。
可能吕布是真想投降,确切来讲是想活命,毕竟活下来才有机会。
伟大的蓝图唬的曹操迟疑不决,对曹操来讲,平定天下是其毕生梦想,有吕布这样的将领,肯定能省去很多力气,这个蓝图画的很有吸引力,曹老板在思考。
曹操曾经说过: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但天下只有一个吕布,勇武无双,杀了就再也没有了呀!
此时的曹操跟当年的刘备一样,有削平天下的志向,吸引和爱惜人才的魅力,而且此时曹操的实力比刘备当时在徐州的实力要强的多,曹操也在思考能否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吕布为己所用,哪怕当年他偷袭了自己的兖州。
此时刘备说话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再也没有人比刘备更能对曹操感同身受,跟三年前刚到徐州一模一样,我们无法考证当时初到徐州的吕布是否也跟刘备说过类似的话,这个不重要,刘备刻骨铭心的是吕布不久就贪得无厌,反复无常的夺了他的徐州,才使得他落得如此境地。
“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这句话像一把剑一样,掷地有声,在静的出奇的白门楼下尤其响亮,曹操内心思虑的的天平开始向杀的方向直线下坠,吕布的项颈此时已隐隐套上白绫。
言下之意是你不见吕布之事刘备吗?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比丁原,董卓更为真实,收留吕布,你就是下一个我。正在思考的曹操忽然一颤,眼神变的坚毅,再也起不了爱才之心,慢慢的点了点了头。
建安三年,吕布被缢杀白门楼,天下再无人中吕布的传说。
杀人不见血,此之谓也。
这个时候刘备劝曹操杀吕布,也有自己私心,他也担心吕布为曹操所用,已经如此强大的曹操,加上吕布,的确是跟吕布说的一样,天下无敌,那曹操几乎就跟原来的董卓一样,董卓也是一个很懂谋略的主儿。这天下日后怎么还有他的份儿呢?
但是反过来想,留住吕布的话,日后反噬曹操不是最好吗,这样曹操说不定也有可能跟董卓的结局一样。
个人私自揣测,刘备应该深知曹操为人,曹操毕竟跟董卓还是有区别的,曹操谋略权术无不精通,并且生性多疑,如果曹操能够留住吕布,以曹操驭人的手段和心胸气度,以及对吕布的提防,吕布会被曹操所用的概率极大。
吕布一生主要的对手就是曹操,争夺兖州的时候可能被曹军打怕了,所以才在徐州见了曹军来了就想投降,此次被擒,对曹操应该是更加诚服。曹操此时经过这么多例子,也一定会对吕布足够提防,只用其所长,而且曹操军马是在诸曹夏侯等宗亲掌握下,即使后来的五子良将,也很少手里有实权,都是诸曹夏侯控制方面,吕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造反,曹操也有能力再度擒住他。
陈登曾经对吕布说过曹操对吕布的养鹰论看法: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看来曹操也是思考过怎么驾驭吕布这样的人。
刘备考虑到曹操驾驭吕布的概率大,再加上吕布让他丢失徐州,再无根本的的仇恨,终于说出了那句杀人无形的话。
吕布死前大骂刘备最无信义,这话不假,但是对于他们二人来讲,还是吕布无信义在先。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说: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
可吕布死了,天下还是要继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