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诺兰新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中国。
当天一大早,我就走进IMAX影院了。故意选了人最少的场次,进去后果然如我所愿——冷冷清清不过六个人。
我以几乎是以包场的环境,欣赏了这部在海外评论居高不下的作品。
IMAX场,爽得飞起。
事先提醒一下,这部电影75%的内容运用了IMAX拍摄,相信我,不看IMAX就是在浪费钱。
一览无余的视觉享受,无可挑剔的音效体验。(去过的都深有感触,你们的耳朵还好吗?)
影片的第一声枪响,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没想到,人生第一次上战场居然是在电影院……
■ 「展示,不要告诉。」——这是诺兰最简洁的剧本
《敦刻尔克》是诺兰除《追随》外最短的作品,一共107分钟。剧情简炼单纯,没有深刻的大道理和充满哲理的台词。
诺兰最初本想不写剧本直接即兴拍摄,结果被身为制片人的妻子臭骂了一顿,最后还是乖乖提起笔,飞快的完成了剧本创作。
然而,只有76页。
不少人都知道,好莱坞的剧本格式非常严格。
就一般的故事片而言,一部影片的剧本大概是一百二十页。差不多每页对应银片里的一分钟。大情节的影片都是设计为四十到六十个场景,组合成十二到十八个序列。
76页的剧本,确实是短了点。
就连诺兰自己也说:“我只写了76页的电影脚本,这是我以往整个剧本的一半长度,因为我不想用语言去说这个故事。”
——「展示,不要告诉。」
这是所有作家创作的宗旨。在电影中,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人物和摄像机共同展现真实。”
诺兰的电影一直有解说过度的评价,而他自己也并不讨厌自己的这个风格。不过,这次他想尝试点别的东西了。
全篇107分钟,台词可以用吝啬二字来形容。
取代台词的,是演员精湛的演技和镜头调度所形成的“无声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把人物的心理状态交代得清清楚楚。
■ Shepard Tone——八度重叠的技巧运用
诺兰的老搭档,德国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曾与他共同合作了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多部作品。这次,敦刻尔克的配乐也是由这位大师负责。
听蝙蝠侠黑暗骑士的配乐时,我偶然得知了这个名词——Shepard
Tone(八度重叠)
这是由心理学家 Roger Shepard命名的一种听觉模式。这是一种由不同八度音的正弦波重叠组合后的声音,用基本音调播放时,音调会高低移动,给人产生一种在音调在上不断上升或下降的听觉幻觉段。而这段声音,实际上并没有高低变换。
在电影电影“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Rises)中, Bat-pod(蝙蝠侠的摩托车)不断加速的引擎声,就是用Shepard Tone音调制作的。
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运用Shepard
Tone,汉斯·季默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内心。
敦刻尔克的配乐就如同彭罗斯阶梯, 不停的在上扬,上扬……时刻提醒着观众:后头要搞事情了!
敦刻尔克的配乐与影片的契合度很好,并没有喧宾夺主之意。以至于在观影时,会不由自主地忘记背景音乐的存在。等你回到家,打开它的原声集,音乐又把你带回到敦刻尔克。一闭上眼,先前看到的东西,全在那儿了。
这次,Shepard Tone的理念不仅运用在了配乐上,在叙事结构上也同样如此。
■ 非线性叙事—— 三个角度,三个不同的时间线
诺兰对时间的痴迷早在记忆碎片里就显露无疑。
而这次,他依旧不遗余力。
非线性叙事,陆、海、空三个角度,时间跨度分别为一周、一天、一小时,同时进行的三个时间线。
三条故事线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主要人物,故事线相互呼应,高潮迭起,相互缠绕,最后同时叠加,达到高潮。
诺兰打乱故事的时间线,硬是把战争片拍出了悬疑片的味道。
■ 战争——这本来就是最好的冲突。
好的剧本,一定有高级的矛盾冲突,且冲突要越剧烈越好。影片在一开始就向观众们展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战争。
战争是人类矛盾冲突最大化的产物。对于战场上的人来说,战争,本来就是一部无法猜中结局的悬疑片。
战争是随机的,你完全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它是野蛮的,是混乱的,是个人力量所无法改变的。
就像是一场龙卷风,当你察觉之时,它已经深入到了你的眼前。
你毫无征兆地被卷入,在旋风中挣扎,呐喊,被搞得晕头转向。
你不知道风暴何时会停,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场灾难中存活下去。
战争的难以预料,命运的耐人寻味。这才是诺兰想要带给我们的东西。
诺兰同许多参与战争的人交流过。他发现,真实情况是混乱和无序,大部分时候是恐惧与无助。
看不到敌人在哪,不知道自己要去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就连战争的结果,也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们。
这与在台词中公然写着“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的国产神剧不同,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真实。
■ 人物的真实举动——追求本能,而非英雄主义。
影片里,个人被淡化了。甚至可以这样说,这部影片,没有具体的个人。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没有交代他们的过去,稍微提及的,也只有马上领便当的乔治。你能看到的,只是一群形形色色的人,抱着同样一个目的,展开了不同的行动而已。以至于看完影片后,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记住角色的名字。
这并非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战争群像片,里面没有个人英雄主义。
如诺兰本人所说,他只想还原历史,而非批判战争。
这部影片里,诺兰淡化了正邪的对比,淡化了战争的残酷。
全片中,你看不到希特勒,看不到丘吉尔,看不到德国士兵的一个正面镜头。
没有枪林弹雨,没有鲜血直流,没有英雄的冲锋陷阵,更没有烈士的舍生取义。
因为,在人性面前,这些都太空了。
喜欢战争的,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
因为命令,他们冲锋陷阵,尽力杀敌。往往最后连是输是赢都不清楚。
大势已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他们只想逃,想方设法地逃,不顾一切地逃。
海的对岸就是自己的祖国。
又有谁甘心尸首异处?
可如此地靠近自己的家园,望穿秋水,却无法到达。
活着回去,这成了所有人唯一的念头。
■ 他并非最好的诺兰,但他依旧还是那个诺兰。
影片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也没有诺兰一贯的结尾高能。
情节十分紧凑,不断上升的配乐始终让人保持着高度的紧张。但相比以前,似乎多了一些喘息的机会。在全程高能的配乐烘托下,影片的高潮也变得稀薄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张力似乎有些平淡了。
也许,是我太贪心了吧?
我们是站在“被剧透”的情况下来欣赏这部影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结局,我们其实早已知晓。
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要诺兰来个大反转的结局显然是有些贪得无厌了。
诺兰不是一个会让观众失望的导演,他牛就牛在化腐朽为神奇。
编剧经常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避免陈词滥调。而诺兰的作品,似乎每部都会让人感到惊奇,因为他总是会创造点什么,打破点什么。
如果说记忆碎片是时间线与叙事结构创新,蝙蝠侠三部曲是反主流的超级英雄,盗梦空间是梦与现实的界线,那敦刻尔克就是——战争中个人的真实展现。
作为他第一次尝试的战争题材电影,诺兰身兼三职,一人承包了电影的导演、编剧、制作的工作。对于自己玩过的花样,他从未止步思考。这次的电影,感觉更像是诺兰的一次尝试。
到目前为止,诺兰依旧很稳。
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的招牌依然闪着耀眼的光芒。
这并非最好的诺兰。
因为诺兰,我相信,
下一部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