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阴转晴
普通咨询师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除了专家的专业测评、培训、讲座以及高额的个体咨询模式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服务大众的?
除了网络咨询服务平台可以面对对网络熟悉的人之外,还有大量的不熟悉网络,不愿意在网络上的普通大众如何可以获得优质的心理服务?
普通的咨询师要经历N多小时的自我成长,心理服务实务中的督导才有可能提升服务水平。大量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爱好者在经济上一直只出不进的学习模式,不得不专职在别的领域,兼职在自己爱好的心理领域。不能全心全意地去咨询和成长。这样的学习和生存状态让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又爱又恨。
普通的咨询师范围再缩小范围,除了正规的医院或者学校等体系内的心理咨询师以外,在社会上其他行业里工作的,希望可以商业的方式纯粹的做自己想做的心理咨询师,直白一点就是想通过咨询来养活自己又可以过小资生活的一群人,没有能力接复杂的个案,带团体的能力欠缺,来访者不信任不认同,无处去实践又纠结在这个行业的一群人,虽然这个是一个必然的纠结阶段,如果纠结的时间很长就可能让这样一群人丧失对心理行业的信心。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聚焦专家与权威,价格自然不断提高,普通老百姓即使有心理问题也未必付得起咨询费。
如果是一般心理问题也不需要找专家与权威去解决。
如何让普通的心理咨询师服务基层大众?服务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这两个人群如何连接在一起。
毕竟金字塔顶尖的是少数。普通的咨询师服务普通的人群。定位是否可以清晰一点?
社区居民的服务项目方式的进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借鉴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项目方式凝聚不同特长的心理咨询师,根据居民的心理需要,构建项目需要的心理知识系统,发挥不同人的不同作用,在督导体系中陪伴心理咨询师成长。这样可以在实践中伴随心理咨询师能力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变化,收入也有低到高不断变化。这样既可以把心理教育和咨询深入到基层,让百姓理解和认识到一般心理问题也可以找咨询师,也可以找得起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在基层的锻炼中技能不断提升从而改变生存状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就容易直接落地。
让爱好成为事业需要爱好者们共同努力。
心理行业与社工行业一样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前期的很多项目都是在梳理居民的需求基础上用项目的方式提供服务。
为这个阶段的咨询师提供服务,让心理咨询可以服务大众,让大众消费的起,有可以保证质量。是我目前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心理咨询是一种服务,如何让普通大众可以享受的起这种服务,如何让普通心理咨询师做好服务。是我正在思考的,可能有偏颇,仅仅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