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一标题不适合校招。
大学的时候,曾做过招聘实习生,公司规模不大,三百人左右,仅限在当地还有些知名度,那时候每天主动应聘的简历量足以应付大部分岗位,每天任务就是收简历筛简历安排面试,日子如鱼得水。
后来毕业后,进了一家行业前三的企业,陆续做过一些模块后转战招聘,却发现情况似乎有些不同,有些岗位收到的简历基本都是无效简历,HR需要主动去后台去搜索、联系候选人的意向,。后来自己跳进了一家500强后,发现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简历荒成了阵痛,时不时发作,不禁担心饭碗不保…
这时候,简历的质量好像不那么重要了,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自我评价、寥寥几笔带过的简历,明显是不走心,可还要热心打过去询问具体情况。
还有那些工作经历不完整、教育经历明显错误、甚至明显别字的,HR眼里曾经的一票否决,现在却也要慎之又慎,看看是否有可挽回余地,有时候干脆睁只眼闭只眼,直接推去面试……
更甚的是,一些高端、冷门、急需的岗位,候选人反而成了“大爷”,HR还要近乎乞求的态度求着来面试,内心怎一个崩溃了得。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供需双方也在随时代而变化,候选人在变,企业也应该变了。
以简历为代表的是传统招聘的产物,那时供大于求,企业掌握主动权,可以据此了解、筛选候选人,而候选人只能被企业牵着走,但到如今,互联网迸发,各类企业林林总总,人才被得到充分重视,二者已经逐渐平衡,候选人也不再是买菜被挑的对象,也掌握了一些主动权,尤8090步入职场后,也往往更加追求随心自由,不再会为金钱、工作忍气吞声,而那些拔尖的人才,没有简历又怎样,酒香自然有人会三顾茅庐。
所以,某种角度上,收不到简历也正常,优秀人才就那么多,同行间竞争也激烈,企业也不再会守株待兔,也要主动出击,搜罗各路人才,才能赢得未来的门票。人才管理,也是目前人力资源大热的话题。
我想,就算是BAT这些食物链顶端的企业,简历量也不会是完全自给自足,也需要主动去挖掘最优质的人才。
但话说出来,简历毕竟是认识一个人的第一步,认真准备无疑是个很好的加分项,何况,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那万里挑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