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子
附子:补气追元,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附之火性迅烈,无所不至;然力峻猛,有大毒。汉张仲景善用附子,有方剂《四逆汤》为证,以附子,干姜,炙甘草为要。何谓四逆?四肢厥逆也。厥者,手冷足寒也。
汉一两为今之15.625g,而《中国药典》将附子用量一两定为3g实乃和稀泥之法,令常人吃了死不了,重患吃了活不了,呵,呵。
现中医界对附子态度概莫此三种:一则避之如猛虎,弃而不用。一则和稀泥,依药典之规以少为益;一则以古方之量为准并敢下猛药,尤在救治心衰、心梗、冠心等危症和肿瘤等难症用之。
附子配人参: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自汉仲景以来,善用附子者有祝味菊(祝附子),吴佩衡(吴附子),李彦师(李附子),傅梦商(附子先生),李可。
李可入仲景门,认为“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之两本,死生关头,救阳为急。平生救人用附子5吨有余,救人万计,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在善用者手用是救急救命的良药,在半调子中医手中却是夺命的杀手,物本无善恶,用之正则益,用之误则殆。
『二』干姜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金代名医张元素言: “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日: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通心助阳,除脏寒痼,发经散寒,趋寒止腹痛。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干姜,又名老姜片等,系生姜的宿根挖出后洗净杂质切片晒干或微火烘干而成。
性味辛,热。入心、肺、脾、胃经,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脾胃之阳,兼能温肺化痰,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病。
『今古钱变』
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中国一直是一斤=十六两,半斤=八两,一两=十钱。
但古代各时期一斤的标准不一。秦汉一斤250g左右,即一两=15.625g。宋朝一斤=625g,一钱=3.9g,清朝一斤=598.4g,一钱=3.74g,自1929年的计量改革中为与国际接规将1斤定为500g,但明确规定中药计量依旧保持旧制,即一斤=595g,一钱=3.72g。
温降汤
【来源】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
【处方】白术9克、清半夏9克、生山药18克、干姜9克、生赭石(轧细)18克、生杭芍6克、川厚朴4.5克、生姜6克。
【原方】白术(三钱) 清半夏(三钱) 生山药(六钱) 干姜(三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生杭芍(二钱) 川厚朴(钱半) 生姜(二钱)
【主治】吐衄,脉虚濡而迟,饮食停滞胃口不能消化,此因凉而胃气不降也,以温补开通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
【功用】温胃降逆。
【方论】一童子,年十三四,吐血数日不愈,其吐之时,多由于咳嗽。诊其脉甚迟濡,右关尤甚。疑 其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询之果然。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不降。饮食不能运化,胃气即不能下降。咳嗽之证,多由于痰饮入肺;饮食迟于运化,又必多生痰 饮,因痰饮而生咳嗽,因咳嗽而气之不降者,更转而上逆,此吐血之所由来也。为拟此汤,一剂血止,数剂咳嗽亦愈。
这个方子是用暖中的姜配了点往下降气的半夏、赭石,其它药都就为了纠偏配合食用的,这个方子的思路是一边温一边往下降,所以为温降汤,打寒给驱散了,同时把气往下降。
『三』肉桂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
《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
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4]
降压作用
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大鼠(灼伤一侧肾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8字形结扎肾脏所形成之模型),则无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进机能降低了的肾上腺活动,使之趋向正常所致。
常见附方
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局方》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
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体不收,阳衰无子等证: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药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景岳全书》右归丸)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甘草(锉,长寸)三十斤,干姜(炮炒)四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两,肉桂(去粗皮,炙)四斤。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局方》大脚散。按干姜、杏仁制法、药量原缺,据《普济方》引三宜汤补)
『四』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草麻黄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药理作用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下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
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
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
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麻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五』桂枝
桂枝辛温:解表发汗,湿经通脉,祛寒止痛,治感冒。
中药材桂枝是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节采收,去除叶后直接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
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六』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通窍。
鼻炎、鼻窦炎
追究鼻炎的病因,中医认为还是与体质有关。体质偏弱,风邪就容易乘虚而入。而每个人的体质又各有差异,体质属于阳虚的,就容易受风寒之邪;体质属于阴虚的,就容易受风热之邪。不管是由于风热还是风寒引起的鼻炎都属于虚症,在中医就需要用相应的药材,对症下药,以补虚的方法来治疗。
细辛,有很强的辛味,主要用于治疗身体恶寒发热,阳虚、身体弱,还能够祛风散热,发散风寒,止疼痛。
民间治鼻炎主要有苍耳子、鹅不食草的方法,殊不知细辛的运用范围更广有效。
1、细辛搭配绿茶治疗鼻炎有特效
取细辛、绿茶一起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可祛风,散寒,行水,开窍;主要用于风寒性鼻炎,还可将多余药渣加入半夏泡脚,配合脚底涌泉穴,效果更佳,尤其适合体质较弱的鼻炎患者。
2、细辛和其他中药联用治过敏性鼻炎
取白芥子、细辛、甘遂、辛夷各等份, 麝香适量。将前四味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麝香研细另装。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药面放人少许麝香,分别贴敷于肺俞(双)、膏肓(双)、百劳(双)穴上,每次贴 6-8小时后除去,有患者反馈最快用此方2-3疗程后鼻炎症状消失,相比直接饮用中药没有苦涩感,适合儿童。
注意:饮用细辛茶过量会出现头晕、心慌、胸闷、恶心、全身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故用量应严格掌握,不要过量,不同患者用法用量不同,应询问医师。
『七』石膏
医用石膏 在骨科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固定,其次,它的 外用 还有清热敛疮、生肌镇痉、消炎、减少粘膜的分泌等的作用,可以减轻组织 水肿 。所以用石膏紧贴 皮肤处理 骨折 ,是非常理想的材料。
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主治: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
15~6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多煅过用,研末撒;或调敷。
相关配伍
1、治表热未解,肺热咳嗽: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治阳明气分热盛: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禁忌
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
『八』大黄
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九』芒硝
功效: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主治: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1、芒硝治天行壮热:狂言谬语五六日者鸡子三枚,芒硝方寸匕,井花水一杯。上三味合搅,尽服之。心烦下则愈。
2、芒硝治牙痛:把皂荚煎成浓汁,加入朴硝煎化。倒在石上,等结成箱后,刮取擦牙。
3、芒硝治眼有翳:芒硝一大两。置铜器中,急火上炼之,放冷后,以生绢细罗,点眼角中,每夜欲卧时一度点。
4、芒硝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故用芒硝大黄,相须为使也。
5、芒硝治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膈马牙消—两(碎之),吴茱萸半升(陈者)。煎取吴萸浓汁,投消。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
6、芒硝治大小便闭,鼓胀欲死:硭硝三两,泡在一升开水中,饮下。引起呕吐即愈。
7、芒硝治小便不通:硭硝三钱,茴香酒送下。
8、芒硝治眼睑红烂:硭硝用水蒸,露一夜,过滤。以清液洗眼。虽久患者亦能治。
9、芒硝治火丹毒:水调芒硝涂之。
0、芒硝治风疹、漆疮:硭硝煎水涂试。
10、芒硝治走注风脚疼痛筋脉拘急:马牙消(煅)一两,草乌二枚(烧存性)。上为末,每二三钱,姜汁一盏,慢火熬成膏,摊帛上贴痛处,日二次换。亦可用芥子末鸡蛋清调敷。
11、芒硝治阳明病、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硬: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12、芒硝治难产:硭硝末二钱,热童便送下。
相关配伍
治胃肠实热、大便燥结:芒硝、大黄各9g,枳实4.5g,厚朴6g。(《伤寒论》大承气汤)
用法用量: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十』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莲其主要成份是黄莲素,可清热燥湿,清火解毒,可去中焦湿热,心经实热等。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nǜ),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别称:南天竹、山黄岑,常入药。
【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 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引用——『六』《时尚生活周刊》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