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二的时候,很想要让自己培养起写作的技能,于是废了九年二虎之力列了一个写作主题清单,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看书,基本上是因为对某一个问题感到困惑,于是便翻阅与问题相关的书。可是在阅读时,问题慢慢就会忘记,进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阅读后自是没有形成文章,只留一个大概印象,不久之后也就忘记了。
这都不是好的案例。我想,输入和输出是一体的。前者缺了输入,却妄想列了写作选题后就能写出一系列文章,后者缺了输出,曾经所做的一切却也是徒然。当然,重要并不是看了多少本书,也不是写了多少篇文章,而是从看书到写作中间我们是如何处理信息的,这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
写作的目的
我为什么要想写点东西呢?
记得高中的时候,中午看了周国平老师的书,下午无论是上厕所,还是走路回教室的路上,大脑里的声音总是停不下来,而这时就会想要把想法写下来,寻得一个出口。这便是写作的目的之一:整理思绪。
而在把想法写下来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自己并不清楚,只能描述个大概,或者是发现自己理解并不深刻,这时候就会想要再次阅读。这便是写作的第二个目的:刺激更多的想法产生。
而当我们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之后,以后要是重新遇到这个问题,查看起来自己写的文章,倒也会有灵感,知道自己继续研究什么了。这是写作的第三个目的:方便以后回看。
输入的途径
#观察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去获取灵感。如果你对某一个问题感兴趣,就去观察与问题相关的现象,附带你的感悟,写在卡片上。例如春假回家,我就思考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于是我就有在观察,如果在我毫不改变的情况下,我和父母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把客观情况记录下来,包括说的话,说话的语气,甚至是表情动作都可以写在卡片上。累积足够多的卡片之后,再找卡片间的联系,写成文章。
#与人交流
和别人聊天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输入方式。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有足够的好奇心,且能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我们就能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问不同的人要答案。在交流之后,可以用清单记录下来你们的谈话内容,然后形成文章。
#看书
平常我看书的时候,动机都会很明确。比如最近对恋爱观很感兴趣,就会去把《我爱问连岳》通读,希望纠正自己关于恋爱婚姻的错误观念。但目前也仅至于翻阅书籍和划线了。我想我应该学会如何使用卡片,改变这阅读习惯,最终跑完输入处理输出的闭环。
如果没有东西写
我想这是很多时候我们会面对的情况。如果没有东西写,大多是因为我们没有输入,也就没有思考,进而也无法输出文章吧。所以,想想我们应该如何刺激自己产生更多的想法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比如说我脸上为什么总是长痘痘?或者是我应该怎样反省才对得起今天的学习?或者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也行。发现问题后去阅读解决,就自然有东西可写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以前思考过的东西落实于行动上。比如我们学的如何用卡片进行写作,如何深度写作,如何进行精力管理等等,当我们执行的时候,就会想到很多细节问题,很多技巧等等,都可以记录下来,就好像写训练日记一样。
- 记录 -
写卡片的重点应该在捕抓灵感,故无需理会逻辑;
在幕布列清单重点应该在搭建框架,同时把找例子丰满文章的环节放在这一步,集中精力做,会减轻形成文章这一步的负担。
自我反馈:感觉自己的文章就是,直接把清单的要点造成连贯的句子,写得很干瘪。暂时没有想到解决方案。
- ChangeLog -
2018-2-18 写卡片
2018-2-20 再幕布列清单,形成框架,创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