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个场景。
不管你在做任何事情,旁边总有一个好心人在告诉你该怎么做。
比如你在洗碗,你的习惯是把洗洁精放在水里,让后再洗。
但旁边有个人说,不要这样洗,应该把洗洁精滴在抹布上,然后一个个洗碗,再用水冲洗。
洗碗是这样,打扫卫生是这样,吃饭是这样,不管做啥,旁边总有个乐心的指导者。
请问,你对于这个热心的指导者,会不会心存感激,还是想把他/她哄出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还我清静,我只想按我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不需要别人干涉。
每个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即按自我意愿。
不管这个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如此。
可是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干涉孩子的自我意愿。
虽然有时是因为孩子的坚持自我会给成人带来不便。
比如,在去幼儿园的早晨,孩子一定坚持自己慢慢地系鞋带。
当然,大人干涉孩子的自我意愿,也并非都是因为会给自己带来不便。
更多时候,单纯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
因为我们成人总是觉得自己的经验比孩子多得多,肯定可以更好的指导孩子的行为。
若孩子不肯顺从,就会愤怒、不耐烦和拒绝来回应。
此时,孩子多半会开始尝试克制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因为相较于自我意愿,获得成人,主要指父母的好感和亲近,即与生俱来的对亲近和依赖的需求,更重要。
我们周围那些听话的乖孩子,多半是这样产生的。
如果自我意愿遭到压制,孩子对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需求也必然受到伤害。
他们学会顺从。
要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相关的连接模式并使其稳定下来,
必须让孩子认为压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重要且值得追求的。
当他们压制了自我意识,并按父母期待的那样行动后,这个过程便成功了。
他们会为自己现在能满足父母的期待而高兴。
这是一个残忍的游戏。
有些孩子在成功适应这个过程后或许不再喜欢自己。
因为他们丢了自我意识,无法看清自己是谁。
孩子在家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只做爸爸妈妈认为正确的事。
那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
他不相信别人会接纳他真实的样子。
因此为融入一个团体,他会随时准备好克制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这样的孩子,也会格外在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
如果孩子只有在顺从他人时,才能得到肯定。
如果他只能说别人所想的内容,做其他人认为正确且重要的事,
他怎么可能发展出独立、自信的人格呢?
这显然是我们这些家长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要解除这个魔咒也很简单。
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信任就可以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观念,谁也不是他人的附属。
允许孩子以独立的人格生活和学习,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意志,
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去掌握知识,并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