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科普健康知识的营养师,最忌讳的就是自己在上面balabala讲个不停,结果却与听众没有关系,如果换做是你,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事,你会不走神吗?要是他说的事情,对你没什么帮助,你会特别在意吗?
所以,在开口交流前,最好先琢磨一下沟通对象,在心里给听众建立一个档案。怎么建立呢?作者建议牢记三个问题:
第一:沟通对象是谁?中老年人
第二:他遇到什么困难?深受慢性病的困扰,想要解决自己的慢性疾病,让身体获得健康。
第三:什么能激发他的兴趣?对自己有帮助的,能解决自己健康问题的。
这个和问卷调查有点类似,很多讲座在开课之前会做个调查,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等,知道了问题后这样有针对性的去讲知识,反而让顾客听的津津有味。
我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有朋友说过我的一些问题,站立姿势不好,说话表情有点不太自然,没有肢体语言等等,我听了以后,开始对着镜子训练自己,观察镜子中自己的声音、神态、肢体动作,仔细体会,留心其中最吸引自己的地方,以及哪些姿势看起来不自然,需要改进。通过训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不怎么害怕公共场合演讲了。
之前也看过猫叔的文章说自己也在用视频录制方法,对着镜头练习演讲,然后观看视频,觉得不够好的地方再做调整,一步步改正。
人的身体语言,会占到总体印象的93%。所以,重视这些,是提升有效社交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