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最重要的,并不是射中靶心,而是无止境的“忘我”。
我们中国古代的贵族教育体系有“六艺”的讲究,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就是“射箭”,但是这种冷兵器时代的必备武艺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
奇妙的是,古代中国的思想传入日本,孕育了日本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有一个德国人,叫欧根·赫里格尔,他跑去日本,学习了整整6年的传统“弓道”,写出了这本书——《学箭悟禅录》,又称《箭术与禅心》
这是一本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奇妙小书,读后让人十分赞叹。
为什么一个德国人会对射箭这么感兴趣呢?
赫里格尔先生原本是海德堡大学的讲师。由于对东亚神秘文化的向往,他在40岁那年远渡日本,当上东京大学讲师,教授哲学。
作为一个爱学习的男生,在业余时间,他准备学习一门日本的传统文化。
正好他有个同事是法学教授,叫小町谷操三,已经学了二十年的“弓道”。熟人好办事,赫里格尔就求同事,向他的老师——阿波研造说情,拜师学艺。
阿波研造可不是一般人,他在日本被誉为“弓圣”,开创的流派以“一射绝命”为宗旨,将禅术与佛心融入弓道。
赫里格尔的出发点也很单纯,他原来在德国学过手枪射击,他想,射击和射箭很有共同点啊!会瞄准就行了啊,学起来肯定不难!
没想到,大师起先拒绝了,不肯教授“外国人”。直到这位德国人反复说,自己学弓道,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禅”,大师才勉强收下了这名弟子。
1 拉弓用“神意”
第一课就是拉弓,拉日本弓。
但是……大师不许用“臂力”拉弓,而要用“神意”。
大师从不让学生练臂力、蹲马步。叫他们拉弦只能用“两只手”,胳膊和肩膀的肌肉必须要放松。
这不可能呀!练习了很久,赫里格尔完全没有办法放松。他觉得,拉弦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怎么可能还放松?!那非得肌肉猛男才有可能吧?
错。大师说,射箭也不是为了锻炼肌肉,所以不能增肌扩胸。
于是练了几个月,他还是不会拉弓。
大师告诉他,这是因为他的呼吸不对,要绵绵不断,形成一种节奏。
这下更痛苦了,他发现自己竟然不会呼吸!
于是赫里格尔又开始学习呼吸!按大师的教导,吸气后要轻轻地将气往下送,让腹壁尽量扩展开来,屏一会儿气,再尽可能缓慢均匀地呼出。略停后,又快吸一口气,一呼一吸,绵绵不断,以后便会渐渐地形成一种节奏。
等他学会“带节奏的”呼吸,并且与举弓、拉弓的动作能搭配上去的时候,整整一年已经过去了。
2 放箭要放松
新的学年开始了。赫里格尔终于可以摸箭了。
赫里格尔心想,按手枪射击的常理来讲,只要稍微抖动一下,肯定会射偏。所以,箭要射得准,必须靠手稳。
但是,大师仍然让他“放松”。完全“不要考虑怎样去射”。说要不经意的时候“张开右手”,而且“手要像婴儿的手一样无意地放开”,箭才能射得平稳。
赫里格尔实在搞不懂了,如果“保持放松”,那弓还没拉满,弦就脱手啦?箭也飞走啦?那怎么能射准呢?
他跟老师展开讨论:“拉弓放箭难道不是为了射中靶子吗?”
“真正的艺术,”大师高声说道,“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你越是一心想学会以射中靶子为目的的射箭,你就越射不好箭,靶子离你也会越远。”
于是,赫里格尔更心塞了……
两年过去了。
3 如竹叶积雪
第三年,大师继续教以前学过的练习:拉弓、定住、放箭。
赫里格尔心烦意乱,笨手笨脚,身子摇晃,欲哭无泪。
大师说,竹叶在积雪的重压下越弯越低,突然积雪滑到地面,而在滑落之前竹叶并没有抖动。射手的手,也应该像竹叶那样,直到箭脱手而出。射手甚至连想都来不及。
可是整整三年过去了,赫里格尔还是不能让箭“脱手而出”。
他心情抑郁,因为学了三年“弓道”,感觉啥也不会。
这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日本很可能有别的更重要的艺术值得学习,而他只学了三年拉弓!一箭还没有射出去!
他突然想到,“脱手而出”不是可以用技巧解决吗?放箭前拉久了,其他指头不知不觉地死死压住拇指,那把其他指头一松,箭不就飞出去啦?
他试了下,这方法,不仅箭快如闪电,而且会“像积雪滑下竹叶一般”。
没想到,大师看了一次,就气愤地离去。
赫里格尔无奈地向大师道歉,承认了自己“走捷径”的错误心理,重新开始练习。
他慢慢学会了,在学习弓道时,走过任何地方,都目不旁视,就好像世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弓道。
终于有一天,在射过一箭后,大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突然停了课。
“刚才‘它’射出去了!”大师说。
然这一箭只是挨到靶边,但是,终于达到了大师说的“脱手而出”。
这时,四年已经过去了。
4 黑夜中的两箭
第五年,新的学习开始了,赫里格尔终于可以“射靶子”了。
箭靶设在50米开外的地方,立在又高又宽的沙堆上,上面覆盖着漂亮的瓦屋顶。射箭人站在另一个大厅,两个大厅以高高的木板相连。
但是,大师不准他瞄准靶子,而是要把目标设在无穷远的地方。
赫里格尔还是射不中,这种漫无目标的射法使他又受不了了。
射箭既然不是为了射中靶子,为什么又要放个靶子?难道是逗我玩?
大师说,错。射中靶子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射箭时,绝对无求、无我的外在证实。你真不用瞄准。只要进入了那种状态,你也能成为大师。
啥?不用瞄靶?只需要状态?您确定不是忽悠?
“这样说来蒙上眼睛您也应当能射中吧?”赫里格尔终于忍不住,破天荒顶撞了一句。
大师向他扫了一眼,让他:“今晚来见。”
接下来,全书最惊心动魄的地方出现了——
晚上到了,师徒二人进入箭室大厅。大师叫赫里格尔在靶前的沙堆上插上一支又长又细如织衣针般的线香,但并不打开靶台上的电灯。
光线暗淡,赫里格尔甚至连靶台的轮廓都看不清,靶子的确切位置也辨认不出。大师“舞”过仪轨后,射出了第一箭,那箭飞向沉沉的黑夜。接着又射了第二箭。
当赫里格尔打开靶台上的灯时,他惊奇地发现第一支箭不偏不倚,正好射在靶心正中的黑点,而第二支箭则扎入第一支箭的尾端,透过箭杆,最后紧靠着插在靶心上。
大师的这两箭“射中了”赫里格尔。他再也不跟大师狡辩了,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再也不担心瞄不准靶子了。
他发现,大师监督他们时,从不看靶子,只是盯着射手。
5 终极考核
日本人认为,不管是弓道,还是剑道、插花、茶道、舞蹈、美术……假如一个人真想精通一门艺术,光有技巧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
他必须超越技巧,让艺术成为一种“无艺之艺”。
无数个寒暑,大师只是督促赫立格尔一遍又一遍地拉弓,一遍又一遍地瞄准,一遍又一遍地放箭。他的提示总是很简单,那就是,放下。放下紧张,放下控制,放下思虑,放下自我。
他教导射手,不为射得不好而悲伤,也不为射得好而欢喜。从欢乐与痛苦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学会以平和宁静的心境去超越它们。
第六年,终极考核来了,赫里格尔发现,他终于可以在射箭的时候,轻而易举地进入一种“静定”的状态,而大师考核的就是这种专注的状态。
考核成功通过了。赫里格尔也要踏上回家之路了,他询问大师,怎样才能在欧洲还继续学习弓道?
大师告诉他,即使老师和学生远隔重洋,只要学生在练习所学到的东西,老师就永远与他同在。只要看到他拉弓的照片,老师就能明白,他是否身心一体。
最重要的是,“弓道”是一场射手与自身的终极较量。
大师把自己最好的弓送给他,并叮嘱,当他已经超越这把弓的时候,不要把弓搁起来留作纪念!
“毁掉它,将它烧成灰烬,什么也别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