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名人文化树新风,传承先贤精神励后人~~记晚清才子彭泰来及其诗文

      [文献出处1]: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期刊《岭南文史》1996年03期 的 彭泰来及其诗文(作者陈才开)及相关书籍。

    【文献出处2】名人名事篇——彭泰来 清代西江名士及网站资料

      高要资深人士梁赞燊①先生曾说过:“吾县自昔文化不弱,闻人踵起。”此话并不虚假,考该县自宋迄清,即有不少出名文人学士,诸如宋代的梁君颓、潭惟寅、梁弼直、黄执矩;明代的梁敏、梁致育;清代的梁凤来、龚骖文、莫元伯、彭辂与彭顯(彭泰来父亲与叔父)、黄登灜、苏廷魁、冯誉骥、吴桂丹、周永镐等,而彭泰来亦是其中一佼佼者。


彭泰来画像

      彭泰来画像上有裱拓,像旁上方有自题诗;下方有跋,彭远亲黄编书所写。

      彭泰来字子大,号春洲,又号昨梦生,高要广利镇(今属肇庆市鼎湖区)龙头村人。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卒于同治五年(1866)。


彭泰来墓表


图片发自简书App

    父亲名辂,字敬兴,人称东郊先生(1750年—1806年),是前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拔贡(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选入四库全书馆校録,后来到英德教谕。彭辂著《诗义堂集》二卷。《清人诗集叙录》称“其诗优游冲淡,归诸自然,亦有愤世嫉俗语”;“《羊城杂诗十首》、《英德竹枝词十四首》,记风土亦详”。另著《就删草》一书。


彭氏族譜

    彭泰来生于英德学署,自小聪颖过人,出生二十个月,即能诵读古经。彭泰来年十四,能以诗与谭敬昭相酬唱。谭敬昭曾被当时著名文学家翁方纲称为粤东三才子之一。(《清史稿·文苑·张维屏传》:“张维屏,字子树,番禺人。工诗,计偕入都,翁方纲尝异之。与黄培芳、谭敬昭,称‘粤东三子’。”)

      彭泰来十五岁补邑痒生,嘉庆十八年得后学使程国仁(1764年-1824年,字济棠,号鹤樵,河南商城人。曾督学广东,状元林召棠是其门生,历官都察副御史、浙江巡抚、山东巡抚、陕西巡抚,官至刑部侍郎、贵州巡抚。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有子程小鹤。)赏识,以拔贡荐入太学(国子监),入京会考不录,因有功于朝,钦加五品衔,即选教谕。不久罢归,遂绝意功名,家居以文籍自娱。两广总督祁贡欲延见之,亦却而不往。(祁贡(1777-1844),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人。嘉庆元年(1798年)二十岁时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兼署两广总督,道光十八年调任刑部尚书。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进犯广州,被派往广东督办粮饷,协助奕山。旋接替琦善任两广总督。祁贡是个庸庸碌碌的“太平”官僚,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在反抗英国侵略的战争上更缺乏应有的坚定性。他曾坦率地对梁廷枬进行自我解剖说:“我以小心谨慎作无事时巡抚尚可,总督则非其才矣,况有事乎!”)

      彭泰来罢归高要县时,苏廷魁入都时于阅江楼宴客,向彭泰来索诗《为别》,彭泰来即席口占云:

无数山川有数才,他时云海此时杯。君行莫为燕昭说,一士黄金买不来。

      据传,时任河东总督的苏廷魁,曾劝彭泰来出任官职,他婉言辞谢,题此诗,以明其志。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燠(yù 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曾廷澐之子)迁升广东布政使时,彭泰来与番禺好友陈昙(字仲卿,番禺(今广州)人。天姿颖异。伊秉绶、曾宾谷皆奇其才。既登泰山观日出,又度大行登嵩岳,于是诗骨益擅。晚岁以贡生候补训导,署揭阳教谕)俱被邀为坐上客,彭泰來在他诗集中有作诗于兩人。

      彭泰来父子虽为教谕,家中藏书甚富,兼有薄产。但年迈时期,家运奇蹇,空老食贫,弄到家人食粥度日,然而,有不少浪子登门,用金钱索买其文其字,多为推却不卖,而志同道合者,则馈赠之。特别是春节期间,从不卖字为生,但穷苦邻居上门求取,则有求必应。

    彭泰来勤奋好学,是晚清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主习于少陵、昌黎、香山、长吉、东坡、遗山、梅村诸家,无体不备,无美不臻,工诗善文,兼工肃草八分,尤精篆刻。彭泰来生平因心仰慕赵邠卿(赵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自刻私印曰“赵斋”。咸丰改号元問后,又私刻印“四朝穷士”,现他的第六世后人珍藏着他大小石印章二十多枚及他夫妇画像和手迹等文物,都很珍贵。


彭泰来《百壽全圖》


      他的名著有《诗义堂后集》6卷、《昨梦斋文集》4卷、《高要金石略》4卷、《读史仇笔》6卷、还有《端人集》、《端溪丛书》、《天问阁外集》等。

      前清举人、高要县修志馆馆长梁赞燊先生编写的《高要前代名著述汇钞》收集了彭泰来诗词117首。

      彭泰来的一生放弃仕途,把毕生精力和才华致力于教授学生奉献社会。成为当时西江一带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他的社会活动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在高要县的影响甚广,地位甚高。“一代鸿儒天子问,九围桃李栋樑才”,这副由龙头村现代诗人卢尧赞美彭泰来的对联,就能反映出当时彭对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人才!

龙头村现代诗人:卢尧


      肇庆古有这样的讲法,文有彭泰来,武有方世玉!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肇庆府事夏修恕、知府屠英,高要县知县韩际飞等重修高要县志,彭泰来以拔贡生被邀請到端溪书院修编县志。端溪书院两任院长林召棠、苏廷魁更是彭的知己好友。光绪十三年(1887年)梁节龠主端溪讲席,以书院馀资,辑彭泰来著的《天问阁外集》一卷,编入《端溪丛书》四集之六,藏于端溪书院内。

彭泰来书法

    端溪书院 清初岭南第一学府


端溪書院



      端溪书院的由来

      从宋代开始,在西江就兴办官学。现在的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就是当时两广首席学府,有清初岭南第一学府之称的端溪书院。

      这座学府,可以追溯到宋朝(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在现今肇中初中部建的高要县学宫。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分巡岭西道佥事李材,在高要县学宫原址创办端溪书院。

      端溪,原本是溪名,位于现在的肇庆东郊羚羊峡烂柯山,由于端溪一带所产的端砚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所以明朝李材就以“端溪”来命名书院。

      万历七年,宰相张居正不满地方官借书院讲学非议朝政,下令封闭全国书院,肇庆的3所书院全部被迫停办。到康煕末,肇庆才在两广总督的严密控制下,陆续开办书院。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两广总督赵宏灿复建书院,取名为“天章”。

    “天章”本义天文,指分布在天空的日月星辰。之所以把书院取名为“天章”,可能是取其天彰之意,认为能镇一县之文风,关系一邑科举兴衰的缘故吧。

    书院职能 讲学 藏书



      端溪书院,作为当时两广首席学府,它对肇庆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端溪书院采用一般书院的布置格局:前堂为讲堂,即当时学生上课的地方,光绪十三年(1887年)总督张之洞对其重修,称为“教忠堂”,大堂匾额上的“广德堂”三字为当时院长梁鼎芬手书。

      讲堂上面是天章阁,又名掞(shan)天阁,是当时藏书的地方。端溪书院创办时,只有钦颁书籍160册,后经虫蛀残缺散失,所存更少。道光年间,肇庆知府杨希铨、肇罗道许乃济补购书籍500多册,分4柜存放,派书役一人专管,随时登记清理,防止书籍遗失。到了咸丰初年,由于动乱,全部书籍及书柜均已荡然无存。光绪三年(1877年)肇庆知府张丙炎为端溪书院捐俸购置书籍6大橱,设掌书1名专管,制定管理规条,按时晾晒书籍,如因管理不善而遗失霉烂,即撤换管理人,职责分明。由于有专人管理及制订借阅条文,虽然藏书不多,但管理完善。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学政樊恭煦又捐银增购书籍,添设书架9具。之后,院长朱一新、肇庆协副将杨安典等40多人,先后共捐书籍200册。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端溪书院书库共有藏书架81具,藏书规模颇为可观。为便于管理书库,将所有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部,借还各归册次,使书库有条不紊。刻书有《端溪丛书》4集,分经、史、子、集4部,收入书籍20种。由于书院拥有大量藏书,其中多有善本,这不仅能为刻书提供了较好的底本,而且在校勘工作上也有了保证,所以书院同时进行了刊刻事业。

      两广总督张之洞聘任梁鼎芬为端溪书院院长后,梁鼎芬十分重视藏书的搜集和管理,创立书库,设大书架37具,除购买书籍外,还提倡捐书,设立书藏,致力搜罗历朝及现代人文集,以及各省地方志书,促进了书院藏书的发展。后來梁鼎芬在彭泰來病逝后为其呈旨入祀乡贤祠,有彭泰来画像中題字为证:宣统時,太史节庵(即梁鼎芬)呈请以先生入祀乡贤祠,朝旨已可,浚以逊国不及⋯⋯


      梁鼎芬(1859—1919),晚清学者、藏书家,广东番禺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战思想。后任溥仪的毓庆宫行走。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梁鼎芬画像


      民國时期, 爆发讨袁战役。省立肇庆中学曾用作军务院和护国军都司令部。战事结束后,军务院撤出,并给肇中一笔修理费。当时校长陈德彬用修理费将校门两旁用围墙围起来,并将校内原有的棪天阁、图书院加以维修。棪天阁碧瓦红墙,尤显宏伟。端溪书院、星岩书院的藏书都集中在棪天阁。很多丛书秘本为世所罕见。1923年,粤桂内战,其间发生火灾,焚毁棪天阁,图书化为灰烬。

      书院注重的是藏书和读书,宋代有云:“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

      当时端溪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书院所选的学生门徒非常注重文章德行兼优。初办时设童生正课120名,两广学子均可投考。书院管理规范,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如《端溪书院章程》、《端溪书院学规》、《端溪书院生徒住院章程》等,做到有章可循。书院所定课程效访府、县儒学,书院藏书颇为丰富,有经、史、子、集、典志、类书等563部,共9482册,住院生徒可以借阅。又设刻书局,光绪十三年发刊《端溪丛书》20种。书院经费较为充足,主要来源于肇庆府的地丁税和府属各县的田地租款,以及一些不固定的收入。例如光绪十三年(1887年)总督张之洞开坑取砚,令商人何昆玉缴银2000两归书院,故端溪书院除院长年收入740两,监院340两外,正课生童80名,每名正月有膏火银2.75钱,二至十一月每月有膏火银1.65两发给。而不管正课附课,凡参加官课、师课,每课都有饭食银一钱发给。另外每月考作文,优秀者赏银一至二钱,称为加饭食。

端溪书院院长

全祖望 苏廷魁 林召棠

      书院中为宣教堂,讲堂后偏东为莲花池,莲池后是近光亭,东西为斋舍,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肇庆知府吴绳年为扩建书院,捐买民房地添建的,成为两广最大规模的学府。

      嘉庆二十年(1815年)及二十三年,总督蒋攸铦、阮元均对书院加以修葺。咸丰四年(1854年)遭兵火毁坏,图籍荡然无存。咸丰五年知府郭汝诚复修。全祖望祠东面为更衣所,西面为祭器所。东西斋舍有32间,全祖望所撰斋舍门联曰:“雅饮纯和气,清吟冰雪文”。书院还有监院室一间,书库1间,规模相当宏大。

      在清初,端溪书院已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端溪书院的历任院长,绝大多数都是科举、官吏出身的社会名流,有的则是全国著名的学者。如著名文学家、学者全祖望,以及何梦瑶、冯敏昌、马俊良、谢兰生、林召棠、苏廷魁、梁鼎芬、朱一新、林绍年、傅维森等全国知名的学者都曾在书院掌教。当时,端溪书院藏书极为丰富,学者云集,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

      书院建有全祖望祠,是为纪念当时出任天章书院校长的全祖望而建。全祖望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32岁的全祖望考中进士,乾隆十七年(1752年),48岁的全祖望应广东巡抚苏昌之请,出任天章书院山长(校长)。几个月后,旧病复发,全祖望仍撑着病体给学生讲学。次年因病体不支返回故里。回家以后,以校注《水经注》及补《宋元学案》等项学术研究度过余生。


全祖望画像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东状元林召棠任端溪书院院长。林召棠是广东吴川人,道光三年(38岁)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因不满朝廷腐败,托病辞官归故里,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在肇庆讲学达十五年之久。林召棠为人忠厚,学问渊博,十分关心地方公益事业。七星岩阆风岩上的书法碑刻,就是林院长书写的,称为“状元碑”。


林召棠夫妇画像


      清咸丰九年(1859年)御史苏廷魁出任端溪书院院长。他书诗文俱佳,曾手书鼎湖山“庆云寺”三字,其匾至今仍悬于山们。苏廷魁(1800~1878年),鼎湖区广利镇长利村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御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力主修筑虎门炮台,燕塘大沙河、龟岗等要塞,以防英军扰乱。《南京条约》签订后,愤慨上书清廷,力陈时弊,力数文华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罪责(穆本是苏廷魁恩师,进士主考官),还请皇帝下令降罪自己,以开直谏之路。道光览奏后,为之动容,大赞苏的耿直。咸丰九年,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辱求和,苏廷魁愤然回端溪书院任山长(校长),历时3年。光绪四年(1878年)病卒,终年78岁。


苏廷魁画像


      曾在端溪书院主讲两年的朱一新,是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因为直言遭贬。致意执教,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远在广州的两广总督张之洞,邀聘朱一新到端溪书院主讲。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到肇庆,任端溪书院主讲。在端溪书院,教务相当繁重,他热爱学生,诱掖开导不遗余力。


朱一新像


书院改名肇庆府中学堂

开近代学校之端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由广肇罗道蒋式芬、肇庆知府多龄在端溪书院原址创办学堂,改名为肇庆府中学堂,成为肇庆最早的中学,南粤著名的学府,开近代学校之端,启近代教育之蒙。这就成为本地有中学之始,也就是广东肇庆中学创办之始。

著名学者、清朝进士陶邵学受清政府委派任肇庆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当时实行监督制)。他热心教育,办学严谨。当时肇庆府中学堂在校风良好、管理完善等方面,在省内是有名的。

举人梁赞燊(鼎湖永安镇人)早年就读于端溪书院,后任肇庆府中学堂教习(即教员)。此外,清光绪举人黎佩兰也曾就读于端溪书院,梁与屈大均、陈恭尹均为各诗人,史称“岭南三家”,可见端溪书院名气之大。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颁令改学堂为学校,改学堂监督为校长,改教习为教员。同年,肇庆府中学堂改名为省立肇庆中学校。当时肇中校址只限于端溪书院故址。民国十四年(1925年),省立肇庆中学改名为省立第七中学,罗光颖任校长。至1930年2月陈兆楷任省立第七中学校长,主持重修景贤阁、员生宿舍七间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陈兆楷改县学宫旧明伦堂为科学馆、改节孝祠为教室,更建礼堂,以掞天阁旧址为图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立第七中学复名为省立肇庆中学。期间,因校内驻军曾发生火灾,两次遭日军空袭,为避免伤亡,肇中于1939年2月迁往德庆县金林乡。民国时期中山大学文学士彭炜堂(生于1900年9月7日,1974年卒于9月29日)亦是彭泰來其族人,在1941.12~1944.02曾任省立肇庆中学校长。1944年,肇中再次从德庆金林迁往广宁县木格罗家祠上课。直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才迁回肇庆原址上课。

1946年2月至1948年7月,爱国人士教育家陈家骥(陈德彬之子)任省立肇庆中学校长,当时有高中普通科六个班,初中五个班,教职员30余人。

昔日岭南第一学府

今日广东名校

      建国后,省立肇庆中学定名为广东肇庆中学,并逐步发展成粤西地区最著名的中学。1971年2月,广东肇庆中学被易名为“肇庆市第三中学”。1978年4月,“市三中”复名为“广东肇庆中学”,1980年12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恢复办省重点时,广东肇庆中学成为1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9月高中部乔迁新校。高中部座落在北岭山下,实行全寄宿学习生活,原端溪书院则作为现肇庆中学初中部,学校实行一校两部管理。

    今日的肇中,已成为广东名校之一,一校两部,走上了现代教育之路,四百多年薪火相传的道路,端溪书院历经风雨沧桑,就如一部中国古近现代教育历史的缩影。


彭泰來在鼎湖山留下的書法


      彭泰来一生中写下不少诗文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其现存的诗文有757篇,其中诗685篇,文72篇,另还有不少未及搜集的散失之作。彭泰来所为诗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体裁上看,诗的方面有古体、近体、乐府及儿歌等;文的方面有论说、传状、杂记、书牍、序跋、碑志、颂赞等。内容上,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诸方面:

一、反映西江两岸村镇遭受水灾时的凄惨情境。如《记水灾》、《修堤记》、《葵廊目记》、《大水叹》(三首)、《水中苦雨》(二首)、《水再至》(二首)等,记述道光十三年、十四年、十七年及二十四年西江发大水,两岸堤围崩毁,水淹稻田,冲坏民宅,谷物无收,百姓失所的悲惨景象,抒写了作者对水灾的慨叹及对受灾百姓的同情,并指责“围总”敛民资财而不为百姓办事,堤围修筑不牢甚至失修,致使十三年大水后,十四年再决,“十七年水已退而堤决”,“二十四年水未溢而堤决”。

二、反映鸦片战争事件,表现作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如《题番夷沃书》中,在指斥帝国主义者以宗教迷惑中国人的同时,又力数鸦片之祸害,揭露帝国主义企图在精神文化和经济上侵略中国的阴谋。《辛丑感事》六首,对帝国主义的横行无忌,清皇朝软弱无能、任人宰割、赔款求和的做法表现无比的愤慨和忧心。

三、反映清廷苛政,官府腐败黑暗,官吏昏聩、贪婪、狠毒、奸滑。如《新乐府》中:《官征粮》写县官率皂隶到村征粮,闹得鸡犬不宁儿啼女哭,“粮吏点丁按粮籍,丁数少于官吏役”,“捉人无人县怒”,“明日前村拆大屋”,百姓苦不堪言;《豕负涂》写官吏横行霸道,掠夺勒索民财;《冲导仗》写官吏滥施淫威,巧取豪夺,欺压良民,肆意盘剥。《崧台曲》六首,揭露赃官的贪婪狡猾。

四、写时事,反映反清武装斗争。如《七月十二日贼陷府城》六首、《北风》、《生日纪事》、《寓感》《琴沙捷》《府城复》等,写成丰四年(1854)陈开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的红巾军武装起义,对起义军与清军斗争的情形有直接的反映。

五、议论时政。如《说赈(上)》谈论对赈济及遏籴的看法;《说赈(下)》申述积粮与物资流通对安定社会的作用。所持见解,都有独到之处。

六、解释自然现象。如《说雷》,说明雷是自然现象,非“天怒”而“诛恶”;《说蝗》,指出当时会议祭祀包公便可以制止蝗虫为害的荒谬,说明治蝗之法,务在合力捕杀驱赶。这些见解,都带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破除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七、表达不慕功名、不入仕途的思想志向。彭泰来的好友苏廷魁(号赓堂)在京都时曾向祁质制府称颂并推荐过彭泰来,后来祁贡顶任两广总督时欲邀彭泰来相见,彭辞而不往。在《与苏赓堂书》中作者谈及此事并表述自己无意为政的志向。在《复李拙斋学使书》里,彭泰来比切时弊,谈了个人的见解,并表露了自己无意科第仕官,绝意进取的思想。在《复黄香石书》中,有“泰来岂可以口腹累之”之语,自比于陶渊明,更体现了他不入仕途的决心。(黄香石即是黄培芳,清藏书家。字子实,号香石,别号粤岳老人,为粤东三子之一。)

八、描绘山川景物及地方风情。如嘉庆十九年(1814)作者赴京考试,来往京粤途中时,写下不少吟咏沿途山川景物、名胜 古迹、风土人情及个人感受的作品。此外,对广州、肇庆、高要的风光名胜、风俗民情亦有不少描述。

九、记述、评价人物事迹。作者一生写下不少人物传记、碑志和颂赞之文。这些文章,对人物事迹的记述大多都较客观真实,评价也较恰如其分。


彭氏宗祠


十、介绍、评价诗文作品。这些主要集中在作者为别人的诗文集所写的序、跋之中,间或在作者所写的其他一些文章和诗歌里亦有评论别人作品的话语,持论多较公允。

十一、考证历史、地理、文物、金石。作者所著的《考端溪》,结合历史和地理方面的情况,廓清了人们把西江、端溪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答客话龙图书院》结合包拯任官经历及一般命名知识,指出把星岩书院改名为龙图书院的错误。《高要金石略》四卷对所搜集到的大量石刻文字及一些铜、铁钟上的文字作了严密的考证。

      彭泰来的许多诗文,思想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作者继承了《時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总是有感而发,绝不无病呻吟,故大多数作品都有较强的现实性。特别是揭露社会时弊的作品,更是深刻真实,击中要害。《崧台曲》六首,写道光十四年两员皇帝使者(一为尚书满州升寅,为侍郎蒙古赛尚阿)驻肇城。“洪水才消二星降”(二星:指上述提到的两员皇帝使者),把“二星”到肇视作洪水猛兽来临。地方官吏为谄娟巴结“二星”,“日日供输快艇来”(据载,时高要令承基办供张,设快艇二:一往禄步备山货,一往省备海菜鲜果),忙得不可开交。“二星”要吃鳗鲡,县官便强令百姓把宝月塘里的水抽干然后捕捉:“百夫车水水澌浙,宝月塘深夜踏泥。列炬几残鸡几唱,使厨明发要鳗鲡。”“二星”将要离肇回京时,升尚书“病重”,肇城各官备一棺,巡抚又送一棺,行时裹以红绸,并载下船,诗中写道:“东园不用温明赐,一介臣輿两櫬(棺)归。”棺内装的是什么?自然是搜括得来的民脂民膏、金银财宝。把这些东西装在棺中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诗中所写的是当时的真实事件,矛头直指封建皇朝的贪官污吏。这在当时处于一般文人都“避席畏闻文学狱”的清朝,敢于这样写,敢于这样写,着实要相当的勇气。作者敢于这样大胆地揭露社会丑恶、腐败的现象,是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不畏邪恶的正直品质。

      彭泰来早年虽亦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后来大概认识到官场黑暗之后便决意不入仕途。后虽有友人的推荐,甚至总督相邀,他也一概谢绝,辞而不往,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之概。对统治者采取的基本上是不合作的态度。而对平民百姓,他往往有真诚的交往。在他的众多朋友中,大多数是布衣。好友石佳田(同乡村民)因遭水灾房屋倒塌,举家住堤上,粮食已尽,此时彭泰来家粮食亦刚告馨,但彭泰来知道石佳田断粮的消息后,为解朋友之急,他宁愿向人贷米以送佳田。彭泰来不仅对朋友的困难总能热情相助,对广大百姓的苦亦常系于心,这在他所写的许多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良农泪滴秋田坼,岂信无田望岁深”(《欲雨》)对遭受旱灾的农民深表情。“禾高成林谷成米,水退十天吾生矣。十日如年去如洗,倒腹倾 肠付江底”(《大水叹》)。谷场就要收成了,却被泛滥的洪水一下子全部淹没,颗粒无收,诗人与农民的心情一样哀伤。“怕听路人谈米价,夜天箕斗向人间”(《苦热》),水旱灾带来的最大恶果,自然是粮食失收,米价高涨,紧接而来的便是饥荒。诗人怕听人谈米价,是怕百姓生活难捱,他关心的是整个国民生计。诗人的命运与广大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听以他要“万家衰乐入讴吟”(《欲雨》)。

      彭泰来一生多遭不幸,特别是他的七个儿子先后天折或早近,使他精神上屡遭打击。到了晚年,他的许多好友相继离世,使他越来越孤独。但他并无因此冷漠世事,对国事巨始终深切关怀。他虽然早已决意不入仕途,可他 仍时常关心着国计民生。当他看到灾荒年月里有些地方出现遏籴、封江的不良现象时,便写了《赈济(上)》、《赈济(下)》陈述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办法,希望为政者能采取揩施救民于水火。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得知洋人为保护罪恶的对华鸦片输出而发动侵华战争时,抑制不住满腔义愤,写下《辛丑感事六首》和《辛丑广州纪事诗》。“宇宙开奇局,烽烟起一灯。狂泉九州饫,厝火百年升”、“杂种蛟蛇横,奸氓薮泽资。他年说香港,回首费筹思”,对英帝国主义为掠夺中国资财挑起战火横行无忌的罪恶行径表示无比愤慨。“食肉飞原健,输金事忍闻。轻挥四百万,大贾最能军。”对琦善等人按照英国人的要求擅自订立《穿鼻草约》,答应割地赔款的投降行为无比愤激。“地广容轻割,天高竟不知。”对皇上的昏庸,对国家的遭遇满怀忧心。

    彭泰来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忧国爱民的诗人、作家。

彭泰来书法


    艺术上,彭泰来的诗文亦达到较高的水平。所写《先妣事述》堪与明代归有光著名散文《先妣事略》相媲美。文中通过叙写亡母李氏生前的些生活琐事,形象真切地描述了母亲高尚的美德和深厚的母爱。文中所写的亡母虽非作者的亲生母亲,但作者对她的敬仰和卷着怀念之情丝毫不逊于亲生母亲。本文写作上突出之处有四:

一、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如写母亲“不为智先,不为劳后,恂恂未尝有闲言“和拆旧衣改制新衣,表现她勤劳节俭的美德;写母亲劝戒制止邻人溺女婴,表现她仁慈善良的美德;写作者初应童子试时母亲对他的期望之情,作者应廷试入都临行时母亲对他的可時,以及母亲病重垂危时盼望儿归的情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二、善用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写母亲嫁到彭家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侍奉老人,竭心尽力。作者没有直接出面赞领母亲,而是通过写自已的祖母对其外家的人说:“天乎,吾有孙矣,长大得女如新妇,吾无恨矣。”间接地表现母亲具有受人喜爱的美德。

三、普于把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如文中写“太孺人夙苦风眩,当暑必重帕。日食米不尽半升,长筵广席,三五举箸,肴未遍即止,唯糜粥药物不可缺。”在淡淡的叙写之中,流露出作者当时对母亲身患宿疾的忧心。又如写作者因应廷试赴京后,母亲病倒不起,担心自己从此大去,见不到儿子。后儿子从京回来,走到床前“据梮呼母,太孺人瞑不省。…乃开目凝睇,忽起坐,两手固握泰来手,颜色悲喜,语连不可辨。


彭泰来原配梁氏晚年的画像,高1.87米,宽0.86米

家人日太需人不语已五日, 不起坐十余日矣。 ‘……”母亲病笃,已十多天不能起坐,五天不能说话了,但一见到远道归来的儿子,竟奇迹地忽然坐起来并说话。是什么力量使她这样?是一种潜藏母亲去世之后,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这些情景并写成文字,在叙述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亡母的无限怀念之情,读来牵系人心,使人鸣咽欲涕。

四、语言平实自然,简洁明确。文中写了与亡母李氏生前有关的十几件事,每件都写得十分清楚明白,语言简炼,不事雕饰。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真切生动,宛然若在目前,历历可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除了《先妣事述》一文外,其他许多文章,都写得很有特色,不乏佳作。

      彭泰来的诗,亦有较高的造诣。其所写的古风,淡远清新,朴实自然;所写乐府,感情浓烈,激切深沉;所写律诗,格律谨严,音韵铿锵;所写儿歌,天真烂漫,童趣崟然。诗中经常灵活运用比兴、比拟、对比、渲染、烘托以及讽刺、夸张等艺术手法,故他的诗总是意境清新,富有韵味,耐人咀嚼。与彭泰来同时代的番禺名士李光廷②,虽与彭泰来素未谋面,但读了彭泰来的《诗义堂后集》之后,赞不绝口,认为彭诗可与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苏东、元好问、吴伟亚诸家比美。李光廷的评价虽嫌拔高,但彭泰来诗的确有其值得肯定之处,这却是合乎实情的彭泰来在整理和发展地方文化方面亦曾有过贡献。除著有《高要金石略》外,还把搜集到的本地文人作品汇编成《端人集》,又辑录其父亲彭辂的诗作编印《诗义堂集》。为好友石经编印《南雪草堂诗抄》。道光三至五年间,参加《高要县志》的编修工作。其本人的部分诗文作品,则由其好友和同县后学编辑成《诗义堂后集》《昨梦斋文集》、《天问阁外集》。据传还著有《读史仇笔》若干卷。





彭泰来文集



    彭泰来善书法,工隶、草,精篆刻,书写过不少碑文。在改革开放后文物普查时有人还发现他的一些遗文、遗诗和书法篆刻作品。彭泰来在世时,便已名重当时。据《高要县志》记载,彭泰来少年时即以文辞受知于翁方纲、钱大昕。晚清有三帝之师之称的李棠阶(3)在广东任督学时,非常敬佩彭泰来的人品学问,曾前往拜访彭泰来,到达时屏退跟随从骑,步行只身往见,并彻夜交谈。以后又郑重其枣地写信请教挽回风俗之道。彭泰来这才直指时弊,切切陈己见,写下数千言以回复。李棠阶为之题匾“操行修洁”以赠,且指示高要县令要岁时存问,自惠学使士奇礼下。

李棠价贈彭泰来「操行修洁」牌扁


      吴川状元林召棠主讲端溪书院时,与彭过从甚密,题彭读书处“天问阁”,并刻匾以赠。(“天问阁”刻匾及一些书法墨宝在民国时期被国民党一级上将余汉谋取走并带到台湾,余汉谋对彭后人曾言过要复兴天问阁书屋,修建彭泰來纪念馆)

    《清史稿》有彭泰来的传,其所著的主要书目亦收载于《清史稿艺文志补》中。可见彭泰来在当时是一个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知名的人物。研究彭泰来及其著作,对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地方风土人情、地理气候和地方吏治等都有较大作用,而对挖掘近代文学菁华,丰富近代文学宝库,弘扬祖国文化化,亦有积极意义。可惜的是,国内尚未见有人从事此项研究,国外不得而知。若不及时挖掘研究,势必会使这颗埋没多年的珍珠继续湮没无闻。故笔者认为,采取一定措施,挖掘、整理彭泰来的著作和研究彭泰来及其著作,是一件很必要而又很有价值的工作。(陈才开)


        笔者亦认为:弘扬传统,延续文脉,修建泰來书院纪念馆,再造昔日辉煌,这是摆在每一个肇庆人、文化志士及彭姓族人的历史重任,然而单靠一个人一条村一个姓氏不足以承担如此大任,因此我们大力呼吁专家学者未來到泰來书院这里讲学教书、学术交流、研究争鸣、捐赠藏书;也大力呼吁有修为的企业家、文化界人士、善长仁翁尽己责任和义务,为复兴修建彭泰来书院纪念馆故居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籍当今盛世,圆众人一个书香世家的梦!

星湖山碑文

詩詞篇

嘉庆年间,高要诗人黄登瀛先生以自编诗集求正于林召棠和彭泰来二先生,林召棠时为星湖书院山长,两公均有和作。此录春洲先生和诗之一以供赏读。

茫茫禹迹旧山川,异变惊来耳目前。

鬼国妖氛迷远近,帝城烽火逼高圆。

金牌更堕千秋泪,肉食谁为一割铅。

休道洛阳年少事,渊明琴已久无弦。


《辛丑感事六首》录四首 彭泰来

(一)

宇宙开奇局,烽烟起一灯。

狂泉九洲饫,厝火百年升。

天运徵难测,人心死未惩。

居中有权要,龙节漫矜能。

(二)

地广容轻割,天高竟不知。

无难嗔国体,遑暇惜边陲。

杂种蛟蛇横,奸民薮泽资。

他年说香港,回首费筹思。

(三)

宗正天潢贵,通侯绝塞勋。

亲贤同授钺,师旅勋行云。

食肉飞原健,输金事忍闻。

轻挥四百万,大贾最能军。

(四)

北郭气佳哉,奇兵出草来。

里夫伸敌忾,壮女亦边才。

破阵夷酋殪,求和太守来。

萧娘与吕姥,千年有余哀。

《官征粮》彭泰来

    天昏野黑鸡犬走,儿啼女哭呼阿母。县官征粮至村口,丈夫适远方,妇女奔空房。两步一踬足且僵。吏怒呼,县官来,大轿何峨峨。前驺后从轰如雷,粮吏点丁按粮籍,丁数少于官吏役。狐裘皂隶虎戴冠,绕村捉人人未还。捉人无人县官怒,丁男有妻捉妻去。系妻去,留空村,儿女哭,声且吞,十十五五锒铛披发登县门,县官休衙县吏宿,明日前村拆大屋。

《筑堤行 》彭泰来

道光三年夏五月,西潦浮村大堤裂。

丁男走视妇孺啼,浊浪以外天四围。

沙鸣水立喧夜半,万指纵横一时乱。

人声愈集水愈悍,与水争堤不盈寸。

长樁锐削丈五梢,千樁并椓人升猱。

挥椎樁顶身飘飘,望之欲坠立则牢。

再接再厉尻益高,如箭饮羽山受刀。

罔象窟破浮尼逃,支祈血面泥中号。

是时江月半生魄,月阑围月惨淡白。

冷风忽扫长云乾,绕堤万炬如星旋。

斫树连村响相答,老龙卧护堤根完。

明晨涨定稍出石,负土众馁呼传餐。

吁嗟乎!

钱唐潮避水犀弩,武肃神奇著千古。

吾侪陇亩安所能,人心未散为金城。

《后筑堤行 》彭泰来

小儿屈足商羊舞,堤完七日天大雨。

天低打头不见天,懵昧似堕洪荒前。

无朝无暮无食眠,此雨不见三十年。

狂飙击水助掀簸,轹踏声中鬼神过。

前山暴裂长洪奔,万马脱辔争一门。

大江排空正郁怒,雄阵突接相摩吞。

东堤已陷西顷刻,新堤甫筑旧堤坼。

合围性命判一掷,满眼黄泉唤河伯。

宝圭白马禜无方,竹聶衣袽尚何塞。

雨势直逼人倒立,人气淋漓雨气黑。

途穷壮士出奇策,死地求生与天敌。

横飞巨绠跨百尺,绠下湍流绝南北。

腾身挽绠鸟能翮,一人十人十累百。

铁浮图阻背嵬军,肉屏风设八阵碛。

人如土委代木石,人生到此不甚惜。

不然等是化沟瘠。雨工夺气波臣惊,

畚锸云屯始齐力。颓林下楗轰间关,

再恐巨堰倾浮山。风声鹤唳胆尚掉,

一发暂系千钧还。可怜四望化积水,

村落虽留涨仍在。釜鱼灶黾今几家?

稻垄瓜畴已成海。河堤使者息传车,

劝农使者催夏租。小民不读沟洫志,

大令唯看赋役书。

《村  晚》彭泰来

千忧百难天不惜,去年避水今避贼。

稻粱萧瑟凫雁秋,郊圩黯淡牛羊夕。

古坛苔青榕叶碧,长揖社公坐坛石。

社公点头亦叹息,此地百年无此客。

(《崧台曲》六首)

1,越台迢递接崧台,日日供输快艇来。

洪水才消二星降,不知天遣几时回。

2,戟门行马画沈沈,门外晨昏鹤盖阴。

谁道灾年艰物力,羊城新价长黄金。

3,百夫车水水澌澌,宝月塘深夜踏泥。

列炬几残鸡几唱,使厨明发要鳗鲡。

4,琉璃燕乳荐花猪,交广鲑珍总不如。

糠饼残餐休窃叹,将军腹亦化河鱼。

5,梅子枝头唤老兵,魏公严重肯关情。

疍娘不识金貂贵,也枉红笺记小名。

6,女手宵催一品衣,九仙蛻骨是耶非。

东园不用温明赐,一介臣興两櫬归。

《桃山寺》(清·彭泰来)

春阴生绝壑,泉响出层峰。

太白寻诗去,桃花带雨浓。

回看江北树,遥对寺门松。

灵运非山贼,僧寮且暮钟。

《食 芋》(清.彭泰米)

此日餐芝客,犹疑负米身 ,

空山留宰相,乐岁有饥人。

颐朵羊书误,羹夸玉糁新。   

仙家煮白石,风味可谁真。

《诃林小住宾谷先生画像刻石適成感赋》

清.彭泰来

拂檐诃子落秋阴,重向方池照古心。                                         

青岁回头人影月,黄尘弹指去来今。                                             

虞祠片石寒山在,乐令遗踪画省深。                                             

昨日西湖街上过,推敲畏续浪仙吟。


彭泰來书法

《残雨》清.彭泰来

残雨如人语,无声复有声。

为谁写幽怨,竟夕不分明。

地僻秋心早,梦寒江水生。       

江波一双鲤,应到越王城。

《过陈仲卿明经》淸.彭泰来           

通天上表沈初明, 怀刺生毛祢正平。                                             

万里客游何所遇,五年回首若为情。                                               

幽燕气老新诗在,湖海才多百感生。                                               

独愧飘零东阁士,齿牙犹有汉公卿。

《湖上望庐山醉歌》(清·彭泰来)

挂席鄱阳船,痛饱浔阳酒。

二千里外不逢人,五老云中忽招手。

湖波一白吞长空,波心倒濯青芙蓉。

石梁三道揭南斗,云锦九叠张天风。

天风云开,宛虹不来。

洪荒昔漾,滔天可哀。

高崖绝壁不知几万仞,禹航所汎下压千崔嵬。

蜾书龙画入石处,互古灵踪翳神露。

紫霄直上连青冥,咫尺飞翔玉京路。

湖上南溟客,醉赋庐山篇。

匡君兄弟笑相视,问我浮世今何年。

眼中陶谢两黄鹄,灭景远入香炉烟。

吟诗吾怜孟浩然,草堂亦爱白乐天。

傥与卢敖汗漫游戏太清上,安知我身前度非青莲。

浩歌叩舷风日美,山雪春融九江水。

江南江北青山多,有酒不饮如山何。

《光孝寺新建虞仲翔祠为曾宾谷方伯赋  》                                           

朝代:清代彭泰来

分类:感慨

菩提身高烟雨碧,诃子林空访遗宅。                                             

说偈犹传五叶禅,谈经谁梦三爻易。

文章方伯曾南城,祠堂肇祀虞先生。                                                 

海外韩苏能爱士,眼前屈贾有深情。

天发神谶碑久倾,千五百载新宫铭。                                                   

于禁昔归虚座设,孔融未死瘴乡行。

盗蹠余财岂足道,可惜吴侬厌家宝。                                               

辽海空思周舍言,会稽不许萧何老。

呜呼论世足感慨,噂沓同时几倾倒。                                               

吊客从今祠下多,心交自古生前少。

古今何代无贤才,南州桂树初谁栽。                                               

凭将荐荔传芭意,一洗江鱼野鹏哀。

滕王阁晚泊(淸·彭泰来)五言律詩 

西山一片雨,暮色大江前。       

帝子仍高阁,他乡又禁烟。

家书通粤使,春水泛吴船。     

往日登临客,关山最少年。

《食鲥鱼》彭泰来

尺半银刀入市稀,西江春尽水生迟。

彭郎且莫嫌多骨,少见原佳子固诗。

《燕子磯》彭泰来

大江东去送南朝,迥立危磯白浪骄;

极浦断云横楚越,乱帆如叶正风潮。

波沈铁索寒沙远,日落金陵王气消;

北望九州将厯五,何会天壍界天遥。


江西南昌燕子磯


彭泰来花冢铭碑记简介及其轶闻: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

      彭泰来撰书的“花冢铭”碑记,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碑高62厘米,宽30厘米,隶书,从右至左竖列十四行,全文269字。花冢铭虽然是彭泰来及其相好的文人仿效前人怜香葬花而写的一篇游戏文字,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不大,但语言精炼,一气呵成。字体刚劲而不失秀逸,布局严谨工整,堪称彭泰来的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故历来受到文人、画家、书法家的赞誉喜爱,纷纷拓印收藏。

据史料记载,彭泰来与好友陈愚谷、何星查、罗玉符等于清道光九年葬花于柯山桂源第二峰下,葬花后五年始刻花冢铭。花冢遗址已不可考,花冢铭碑刻最初存放在羚羊峡山之南、柯山西麓的龙华寺明翰堂内。龙华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又加以扩建,并在寺东筑“涵碧园”,寺西辟“养西园”。到了嘉庆时又增建“桂源精舍”和吉羊亭、明翰堂及翠巢、风月等建筑。当时梵宫琳宇,气象万千,因而吸引不少邑中名士,常临酌酒吟诗,故有葬花之举。

1917年县人吴德元、陈涤吾访求花冢铭石刻不可得,误认为已失,深感可惜,于是在1918年春初,请谢炳奎(高要古围 人、号星岛、清光绪拔贡,历任高要县立中学及广东省立第四师范教员、代理中学校长,善写诗及书法)将吴远基家中所藏的拓本钩摹,重刻一石,连同吴德元撰文、谢炳奎书写的“跋”一并刻石上。这块碑刻已失,现仅留拓片一张,可知碑高62厘米,宽41厘米。所摹的花冢铭全文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比原碑差得远了,但用小楷所书的跋,却非常好,算是佳作。

1918年的夏天,吴远基、陈德彬(曾任肇中校长陈家骥之父)、孔燊浦(曾任肇师校长孔宪瑗之父)、马呈图等人,泛舟到羚羊峡口登龙华寺,访葬花冢,已失所在,当时寺僧恰好外出,询问侍者亦不知。在无意中发现禅榻之下有一碑石,拿起一看,原来是花冢铭碑记。意外所得,大家狂喜,便当即将碑石搬上船,运回后将碑刻镶嵌在阅江楼西侧的仓沮圣庙之东壁。

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花冢铭碑刻,又从仓沮圣庙壁上取下,由梁赞燊老先生专人保管。1960年,梁赞燊将花冢铭碑刻移交给肇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62年,政协肇庆市委员会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文物展览,此碑列为展品,在肇庆工人文化宫展出。展后,此碑存放在市政协(当时市政协地址在城中路塘基头)。十年动乱期间,市政协被迫停止活动,会址变为市葵篮草席编织厂的工场。为寻找花冢铭碑刻,笔者当时与冯永浩同志到现场查访,在室内找不到,又到室外东侧的小巷道查找,终于发现此碑放在自来水管下,横搁在沟渠之上,原来职工们把它当作承物的石板使用。幸好及早发现,碑面只有轻微磨损,于是立即取回,妥善安放。又一次抢救了花冢铭碑。

花冢铭碑现由肇庆市博物馆珍存,并于当年春节起在梅庵陈列,给游人参观

“花冢铭”碑文如下:

于乎!古而无死,蛾眉同木石之顽。天若有情,鲛泪溢沧溟之涨。风雨如晦,茵溷随化。伤心者才人之境,游戏者幼妇之事。冥冥太虚,问孰 哉?牂牁之阴,高峡之阳、柯山之西麓、陈子愚谷、何子星查,罗子玉符,葬花之冢在焉。桂源诸峰,实曰灵窟。坟依莲寓,参此色界,玉棺三寸,撰神仙之挽歌。漆镫九泉,照蝴蝶之幽梦。感慨艳抱于同穴,孤云怆而忆泥。斯亦缘从感幻,哀以乐致者也。倩女未嫁,生已离魂。空香不灰,死异凡骨。明月白露,筑金粉以埋忧。山空水流,藏文章而度劫。宰树红豆,忽然为人。墓田素馨,再世倾国。偏何姗姗,在鸾情凤想间乎?冢立于屠维赤奋若之岁。后五年,昨梦生过而铭焉。非春非秋,迟云容出地之日。歌耶哭耶,镌娲皇补天之石。铭曰:“香国非佛,蓉城非仙,女夷之阡,男儿可怜。(完)


碑铭



彭泰来诗联文选

        为砚洲包公祠撰联。道光十四年(1834),砚洲包公楼落成,彭泰来为其撰联一首:

蹇谁留此中洲,看峡外孤帆,千春人远;

姜美人兮兹土,想河清一笑,百尺流寒。

此联今书在砚洲包公祠内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邑人卢有光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为峡口龙华寺撰联

鹿苑狮林证有情果;江风山月结无尽缘。

为白沙龙母庙撰联:

绿海波涛安息壤,苍生霖雨付儿曹。

为鼎湖山庆云寺撰联。清咸丰十年(1860),他和苏廷魁带头集资重建庆云寺后,还撰联一首:

莲花历劫香初地;云液飞泉响万峰。

鼎湖山庆云寺山门之两侧就是其文,文革后著名老中医梁剑波书,现在看到的对联是2010年1月挂上去的,是由鼎湖龙头村著名农民书法家卢有年经过四年的精心揣摩,按照原字意境所书。


中间为龙头村农民书法家卢有年


为鼎湖山祖蕉园村梁氏宗祠撰联

对策魁多士;分符牧远州。(現梁氏宗祠所写「兮符」牧远州为历史原因而误书)

彭泰来赠友人林召棠在湛江为金莲庵撰联

“卧莲瓣读书是天人福慧;

见桃花悟道须来者聪明。”

妙谛名言,非钝根人所能领会。

(摘录彭少洪)

注释:

①梁赞燊(1874--1961),字粹珊,高要县永安大塱村人。光绪三十二年举人。清末废科举,肇庆端溪书院改肇庆府中学堂,聘梁赞燊任教员,不久往广州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两广方言学堂及两广优级师范任教。民国元年返肇庆先后任教于实业学堂、广肇罗甲种农业学校。民国九年任广肇罗甲种农业学校校长,民国十年该校改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肇庆师范),梁赞燊任校长,直至民国三十五年七月退体。

梁赞燊参加过编篡宣统《高要县志》、民国《高要县志》,并系民国《高要县志》修志馆长解放后,高要县人民政府委派梁赞燊保管县文物。梁是省政协和高要县政协委员。1961年病逝。


梁赞燊



②李光廷,字奎垣,广东番禺人。清咸丰进士,授吏部主事,同治元年主讲肇庆端溪书院,凡十八年,终于院。李光廷善诗,清文学家,林昌彝称其诗“不拘一格”、“各体皆妙”。著有《彭春洲先生诗谱》。(见宣统《高要县志》、林昌鄭《海天琴琴思续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3)三帝之师之李棠阶(1798—1865)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号文清,河南河内(今河南温县南保封村,长居于武陟县)人,清道光壬午科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历事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称为三朝元老、三代帝王师。终生俭朴,恪守清正,日克己自省,勤学不辍,为晚清著名理学家。遗著有《古本大学集解》一卷、《丧气十戒》一卷、《凭良心录》一卷、《李文清公遗书》八卷、《志节编》二卷、《强斋日记》十六卷、《李文清公遗文》一卷、《李文清公诗集》一卷,现珍藏于河南省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善书法,收录《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

道光年间,因违例录取老年武生,部议降三级调用,李棠阶任教武陟河朔书院达十三年之久。同治即位,起用旧臣,李棠阶奉旨进京并上疏治策,官位连升,授课宫廷,论历朝兴衰之事,深为同治帝所赏识。在惩治两江总督何桂清时,他力主严惩,以整肃纲纪。他终生俭朴,恪守清正,主张治丧要尽革俗弊,俭约以葬。乡里水灾,他陈情地方放赈,未果,遂诫家人节俭,而授米于本里贫人数月。

李棠阶自参与军机中枢大事,深感身负重责,即使一些小事稍有不安,他就忧形于色,终于积劳成疾,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十一月,病死于北京,享年68岁。皇上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李棠阶书法

(本文章只作文化公益分享用,如有侵权,请告知则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830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99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875评论 0 33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37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3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91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5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17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6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9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5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27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2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0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4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49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3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肇庆、高要,稍微留意本地历史人物的人,大都听说过彭泰来。 一、与孔子、乾隆帝同日生 彭泰来(1790-1867)...
    彭泰来文化公益理事会阅读 1,079评论 0 1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458评论 16 22
  • 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多少人为了理想和不甘选择了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我就是其中一个。 创业后,我由女人变成了超人,什...
    亦宝宝阅读 1,796评论 4 1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543评论 0 11
  • 可爱进取,孤独成精。努力飞翔,天堂翱翔。战争美好,孤独进取。胆大飞翔,成就辉煌。努力进取,遥望,和谐家园。可爱游走...
    赵原野阅读 2,711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