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反向春运”,是否觉得很新鲜?
中国人过中国年,讲究的是一种氛围,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更多的是情结。一家人在特殊的日子里相聚到一起,吃饭,谈心,交流一年的趣事,计划来年的工作,除了团圆时满满的幸福感,也有对生活的那种释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顺应时代而变得越来越快,紧张的工作,繁琐的社交,巨大的压力,想要停下来真的很难。很多的家庭都是属于老人与孩子分居两地的状态,平时就只是在电话里聊聊生活,互道一下关心而已。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时,才有可能家人团聚到一块儿,享受片刻的幸福,更有甚者,连过年都没有时间啊!
这里提到了过年就难免会联系上春运,提到春运,我们心里就只剩下无可奈何了,甚至是恐惧。
那种人挤着人,包靠着包,广场上人头攒动,过道上变成宾馆的场景让人无不望而却步。但是还是要去挤去拼,只为了回家的团圆,让心里沉重而漫长的思念能够落到实处,拥有一份踏实的感觉。可就是这样,直到后来还是出现了一票难求,为了那张窄窄的车票难住了多少人,也为难了多少个家庭。
老人思念后辈,我们思念孩子,孩子思念父母,而连接这种思念的就只是春运了。
所以,春运就是我们思念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
于是八零后这一代人,就用另一种方式来缓解“春运”带来的不便,于是,所谓的“反向春运”应运而生。既然春运回家难,那就不回家,让老人孩子来到自己的身边,在哪里不是过年呢?只要能够见到父母看到孩子,即便是没有老家的年味儿,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幸福是没有地域界限的。
很多的老人也释怀了,放下那些固执的认知,豁然开朗,给孩子们一次方便,更是给自己情感的放松。其实,在后辈眼中,父母最能体现而出的也许是理解罢!
生活压力太大,工作节奏快捷,无疑,家人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心里那太大的委屈又如何呢?随风去吧!跟随着那春运涌动的人潮。
对于“反向春运”一说,我在心里是赞同的,认为对于减压春运虽然起不到很明显的作用,但其重要的则是阖家团圆的一种方式,不管身在哪里,只要家人能在身边,幸福又何愁不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