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鲁西南农村大部分人家都生活拮据,没有钱给孩子们买玩具,并且市面上也没什么玩具可买。但再穷也无法阻挡童心的泛滥,孩子们有的是办法寄托旺盛的精力,一根木,一块瓦,一根绳,皆能赋予其不同的功能,让它们激发少年的智慧和活力。下面介绍一下我小时玩的一些东西,看看哪些你也玩过,勾引一下你欢乐的童年记忆。
1、洋火枪
几根铁丝,几节自行车链条,一根皮筋,就能打造出一支枪来,不得不服发明这个东西的人。
把火柴(农村那时叫洋火)塞进最前头的自行车链条槽里,火柴头上的一点火药可以被皮筋拉动的“枪栓”击爆,发出巨大的响声。
这东西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所需材料稀缺,那时有一支“洋火枪”的小朋友是很牛逼的。
2、弹弓
一根树杈,两根皮筋,一小块牛皮,就能做成攻击力很强的“武器”,可以打鸟,可以打鸡,还可以比赛谁打的准,真是男孩子的最爱。
那时候皮筋这东西也不好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队里的卫生室,有打吊瓶用的硅胶管;第二是生产队里的地排车内胎,但都要到他们报废更新时才要得到。
3、弓箭
自己找根韧性较好的树枝,用根绳子一绷就行,箭枝一般用高梁秸杆制成,有的小朋友在箭头上插上自家缝衣服的钢针再往外射,威力就比较大了。一般目标是街上散养的肥猪,一射就能插在猪屁股上,猪带着箭头嚎叫着满街跑。
4、沙袋(沙包)
用六块方布缝制,说是沙袋,其实里面装的是玉米或其他粮食。主要是女孩子玩,玩法也有几种,我们这里主要是“砸沙袋”或是“跳房子”。
“跳房子”游戏比较普及不说了。“砸沙袋”一般是四个人分两方,甲方先用沙袋砸乙方,乙方若被砸中,则脱离游戏,乙若接住,则多一次“活命机会”,可再下次被砸中时继续游戏,乙方两人都被砸中脱离游戏,则换成乙砸甲方。
5、泥模子
这东西都是从走街串巷的货郞那里购得,一两分钱一个。从坑塘里挖了胶泥,搓成泥条,按在模子里,再磕出来,就形成一个小泥人,晒干后拿着到处显摆,也不知道有什么显摆的。
玩这东西一直有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湿泥人晒成干泥人,上面总是有裂缝,也不道人家卖的泥范为什么会做的那么光滑。
6、骨头子
一般都是女孩子玩,两个或多人都可,5个一副,玩时剪子、包袱、锤定玩的次序。抛起一个,撒下4个,再抛起1 个,捡拾地下4个中同是站立或倒伏的两以上的骨子,拾起来,再接住抛起来的那个,需要眼疾手快。拾起来又接住积分,拾不起来或接不住失败,让给下一个人玩。
骨头子这东西只有在过年杀羊吃肉时才能获得,而且一只羊上的骨头子弄不够一副,还要找其他杀羊的人家去要,比较难得。替代的方式是用带釉质的瓦盆碎片,打磨成算盘珠子大小的圆片,捡拾方式与骨头子一样。
7、撑角
两人玩,一根细绳做成绳套,一人盘在手上,另一人用4个或4 个以上的指头采取勾、拉、撑的方式,让一根绳套变换成多种图案,你一下,我一下,绳套变成死结时,一次游戏结束。
8、老鼠棋
象、狮、虎、犳、狼、狗、猫、老鼠共8张棋,黑白两方,象吃狮,狮吃虎,依次类推,老鼠最小,但可以拱象鼻子,吃象。一般都是用纸片剪成16张方块,用蓝笔和红笔分别写上棋名,揣在口袋里,遇到谁谁,在地下画个九宫格就能开战,虽然棋局简单,但也能玩得不亦乐乎。
9、木尜(我们那地叫“崩”)
游戏的道具非常简单:“木尜”和“木棍”。就地选取比大拇指略粗的柳木、杨木或槐木等木棍,截取一豁口长短的一段,用刀将其两端削尖呈纺锤状。打尜的棒通常一尺多长,粗细,宽窄以手握处自己觉得握着合手为准。场地一般是室外选择一个较开阔的场地即可。游戏时,划定一个圆圈,其意代表“家”或“城”。将制作好
的“尜儿”放置在圆圈或方框的“城”、“家”边固定的起点处。然后双方派代表猜拳,以“包袱、剪子、锤”决先后,由赢方负责向远处打尜儿,用“尜儿”棒或板轻轻敲“尜儿”的尾端,随后用力挥棒或板把荡起空中的“尜儿”向目标前方击打出去。猜拳输方负责从远处将尜儿回掷。打尜儿的次数不限定,打尜儿者只要不打“瞎”(即失误),便可连续打下去,直到打“瞎”才换人接着打。
10、陀螺(我们那里叫“拉子”)
做法和原料很多,有用木头刻制的,还有用自行车上的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零件做的。我小时玩的是用墨水瓶做的,把当时缝纫机上用的木线轴两头削去,塞进墨水瓶口,再在瓶口外面的线轴孔里打进一粒钢珠子,用碎布条做成一个小鞭子,就可以玩了。
11、铁环
一般都是木桶箍制作的。那时候农村用的水桶很多都是木桶,制作木桶时需要用铁环把桶箍起来才能结实,木桶坏了,上面用的铁箍就能当铁环玩。推铁环的“推子”用高粱秸杆制作,折上两折,握在手里就可以推了。
12、啪啪(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大家看图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用纸或硬纸板折叠而成,越大越厚越有威力。两人玩时,一人把“啪啪”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自己的“啪啪”砸它,如果砸翻,则地上的“啪啪”归砸翻者所有。
那时候出门,谁腰里不别一叠“啪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