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as an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Page111,112 Chapter 8
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泡沫的反复破灭,对于享受购物的愉悦以及颂扬商品物质积累的观念与行为,人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一些高端商品的购买时。这个趋势的背后推动力,主要是与人们对财富的歌颂与狂热追求有关,这不仅仅是在西方社会,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如此。知名的美国精品生活期刊《罗博报告》(Robb Report),是一本专门展示介绍最奢侈,最昂贵商品的高端刊物,它们推介的产品包罗万象,从汽车到手表,再到家庭用品,它的内容正好与那些介绍商场、购物和物质文化的电视节目十分契合。这个趋势,可能是对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的一种反转,甚至可能是一种颠覆。英国社会学家柯林.坎贝尔认为,新教伦理所宣扬的不是严格禁止人们获取物质,积累财富,而是人们不得因占有物质,拥有财富而心生愉悦,这是禁忌。现代社会,曾经与购物和采购商品相关联的罪恶感与担惊受怕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享乐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并通过娱乐化购物活动表现出来。
现在仍然还有相当数量的购物是非常无聊的活动,也就是Daniel Miller所称的“配置物品”。这是一种无趣的,拖到最后才做的生活必需品的购买,是你在并不愿意的时候,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这种外出活动与休闲和娱乐毫无关系,甚至是对立的。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购物视为一种切实可行的休闲娱乐活动。James Rouse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购物中心开发者,他在好些年前就意识到上述这个趋势,他如此描述这个变化,“购物正在日益变得充满娱乐,成为其他娱乐项目的竞争对手。就获得愉悦而言,购物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过去人们需要到纽约旅行一趟或者周末到海滩度假才能拥有的愉悦感。”在David Nasaw所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关于世纪末大众娱乐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社交的原创性研究当中,他总结认为,一方面“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的‘出去玩’。”人们在家里就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从玩电脑到看光碟,这些增加了呆在家里的吸引力。然而,同时Nasaw也表达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与我们所讲的主题高度相关,他认为:
那些能生存并生意繁荣的大众游乐中心主要是那些经过重新构思、重新包装,并且迁移到了城郊的项目。在20世纪后期,公共社交的符号和代表已经不再是传统电影院或游乐园,而是空间封闭的购物中心。
到购物中心里面游览几个小时,可不是简单的“消磨时间”。这个观点再次凸显了单调乏味的“买东西”与更具有参与感的“购物”之间的差异。就像Jane Pavitt在他的《个人品牌》一书中所写到的,“逛街购物是一种探奇冒险,而买东西只是一种乏味无聊的劳动。当我们是为了休闲而逛街购物时,我们给这种购买活动赋予更大的意义,我们所买的这些东西,定义了我们的身份或者让我们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感觉。”对有些男性来说,购物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打猎,而对有些女性来说,购物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采集。搜寻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就跟过去捕获了一头野猪一样,让人高兴。打猎的兴奋与激动,现在已经被转移到了消费主义的世界。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