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笔友——逆飞的沙
十年前,有一种朋友叫做匿名的朋友,别名叫做“笔友”。
十年前,手机是一种稀缺品,零零星星地散落在校园。
十年前的校园,最时尚的莫过于写信,交一两个笔友。
(十年前,即请将镜头切换至2006——2007年度)
这种匿名的朋友,它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流行过、震撼过。
那时,班上每位同学的课桌里几乎都会有一沓厚厚的信签纸和信封;
那时,同学们似乎个个都是魔术师;一张散开的信签纸,一眨眼,被同学们叠成了千千万万个模型;
那时,同学们用文字抒写心底尘封已久的秘密和烦恼,用书信寄托情感,看着一沓沓信签纸被黑色的文字填满,成就感油然而生。
那时,为了写好一封信,会翻字典,把错别字降到零点;还会模仿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式,让书信读起来更美。
那时,每写完一封信后,常常会回过头来,从头到尾读读自己的佳作,遣词造句有没有明显的歧义,直到最后自我感觉完美为止。
那时,班上的同学都爱好阅读《意林》、《读者》、《故事会》之类的杂志,这些杂志的文章很契合中学生的心理,很多故事都是现实版中学生的原型;其中,最吸引中学生的一点,就在于:在这些杂志的下方,总会有一些匿名的中学生的地址和邮编。
飞飞与笔友——逆飞的沙,相识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初中三年级时段。
初中三年级的飞飞,就像一只蜗牛,整天背着重重的蜗牛壳前行。飞飞的母亲整天疯疯癫癫地跑进校园,寻找飞飞,看见飞飞处于安全环境下,然后就独自离开。后来,走进大学,哲学老师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世界里的正常人,而正常人永远都读不懂精神病人的世界,所以请正常人不要随便点评精神病人及精神病人的世界。
其实,飞飞的内心是极其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她的母亲是精神病人”这样的事实,但飞飞又不愿意封闭自我。于是,飞飞作出了选择。
在一期《故事会》上,笔名——逆飞的沙,引起了飞飞的注意。飞飞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寄出了第一封信。黑色的字迹,填满了两张信签纸。一瞬间,两张信签纸变成了两个千纸鹤(那时,飞飞最喜欢把信签纸叠成一个个千纸鹤);然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0.8角钱),由专门的邮递员送达出;一颗期待的心,萌动着,萌动着;两天后,收到了回信。
回信里,字迹特别美,散文式的文字,牵动了飞飞一颗追求文字的美的心。其实,那封回信里,笔友并没有提供独特的有关烦恼解决的办法,但就在读完回信的那一刻,飞飞瞬间觉得一切烦恼皆烟消云散了。
和笔友相处的这一年里,飞飞的语文写作提高得很快,让语文老师感到惊讶;也正是这一年和笔友的相处,飞飞深深地感触到:
(1)用文字整理心情,写着写着,面前的困难和烦恼,会越来越小;
(2)阅读每一封回信,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染,激发着飞飞努力前行;
(3)收藏每一封回信,都装载着飞飞那份对文字的美的追求;初三,遇见笔友——逆飞的沙,真好。尽管,飞飞和笔友从没见面,但能和笔友的文字相识,也是人生过程中的一大荣幸之至。
初中毕业后,飞飞和笔友的书信就断了;高中时,学习任务重了,手机、QQ光临高中校园了,书信也慢慢地淡出了同学们的视线。
但飞飞还是会坚持在一个厚厚的日记本里,和文字对话,留些成长的足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