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备考的道路上总是困难重重,从三月底开始已经学习了三个多月了,还有不足半年就要正式考研,不幸的是疲软的状态愈演愈烈,学习的热情和写007作业的热情一样,已经开始衰退,察觉到这种趋势,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尽快调整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复习中去。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见招拆招,而是能通过一个问题,演绎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相似问题。为什么备考时信心满满,时间一长就开始打退堂鼓?为什么有太多太多人新年伊始确立目标,到年底复盘仍旧没有完成几个?为什么“三分钟热度”是我们的躲不过的“坑”?
网上有很多文章分析过我们为什么做事往往会半途而废,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上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一下, 导致这种问题无法避免的原因。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谚语也说明了一个简单通俗的道理:就是在一个大尺度的条件下去观察评判,评判结果的准确性会上升,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全面和相对更客观的结果。往大里说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宏观上是在运动的,微观上是在震动的,物理上的波动,数学上的分布,最终一切都可以体现为概率,这些用概率可以计算的事,在统计学上也都可以如此计算——回归平均,简单来说,就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最终是要趋向于平均水平的。那么,回归平均值效应可以说就是这个世界从微观的概率映射到宏观的表现。运用这个规律,自然也可以解释激情为什么不能持续,激情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个连续的概率事件,因为激情总要回归平均,没人能依靠鸡血而活。
想要凭借这种“满腔热血”实现和完成目标,在情绪还没有“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尽快投入到目标上,这种方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宣布流产。为了避免受到“回归”状态的影响,就必须用另外一种方法安排复习备考,在尽可能多的要素下,重新谋划方案,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MBA培训学校的老师三令五申,在开始的阶段少做真题,平时的功夫多用在背单词上的原因。太多太多的学生,就是因为前面“用力”过猛,最后状态回归平均,或者一两次表现低于平均,失去信心于是半途而废的。
回归平均的状态无法避免,失败看起来是必然的,那我们怎么办?
吴军博士《硅谷来信》中,曾有一期讲到业余和专家的区别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在高尔夫球这项运动上,业余选手虽然能同职业选手一样偶尔能打出漂亮的好球,但往往接来下因为回归平均的关系,几个坏球就把前面的优势葬送掉了,但职业选手却总能保持稳定发挥,成绩一直很稳定,是什么导致结果的不同?就是因为职业选手的“平均”状态,优于业余选手的“平均”状态,职业选手的得分标准差比要比业余选手的标准差更小。(没有办法不得不再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名词。)
提到回归平均,提到统计学,就离不开标准差,标准差是概率论中正态分布里的一个概念,虽然很抽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万维钢老师在专栏里说:这两个概念是在不确定世界里,数学家送给世人最有用的礼物。但因为我实在难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描述清楚,暂不在这里赘述了。
在不确定世界里精进的第一要务,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时的发挥表现,或好或坏,受到所谓的运气影响非常大,但终究会回归平均水平。我上周的文章写C罗,这个球员十几年如一日的自律,关键时刻能稳定输出,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回归平均并不是冷酷的终结者,却是一个值得敬畏的裁判。
今天这篇文章,一是安慰自己最近的状态,冷静看待这个事,二是激励自己用统计学的思维好好看世界。
让回归平均来的更猛烈些吧!
比及第一次的《数学思维给我的新启示》,这篇,才可以说有硬邦邦的数学思维干货,但其实回归平均本来是旨在说明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我用的可能有失偏颇,但应该还是有点意思在里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数学提供思路和启发,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做。
本文受启发于得到专栏
硅谷来信
精英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