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那篇文章,只写了五百多字。虽然日更只要求能够写上一百字就可以了,但我对自己的期望是每天可以更新一千字。因此,当我昨天只写了五百多字,我心里是觉得自己并没有完成任务的。可昨天在那种状态下,针对那个主题,我也确实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所以也没必要强求自己非要挤多那么几百个字。我也相信,这样勉强挤出来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我现在所写的东西,完全谈不上“生命力”这种大词。只能说是,所写的东西并非我所想也非我所感悟,读起来也不会通顺。
昨天没完成任务,那么我希望今天能补回来。我的期望是每天更新一千字,昨天少了多少字,今天就要补回多少字。这样,算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因为总有些天,事情比较多,或者完全没有状态想去写一些东西。
日更会让自己焦虑,有时候总在想今天该写些什么,如果写不出来,那我的连续日更就会断开了,越想越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我坚持日更,并不是为了焦虑,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除了刚刚说到的,允许自己某天写得少一点的时候,接着一天可以补回来。我还想了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文章储备,或者灵感储备。总有那么些时间,文思泉涌,特别多的东西想要表达,在这个时候我就安静下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在想写而又有东西写的时候,可以先储备好几天的文章。当某一天实在没东西可写,就可以把储备的文章和灵感搬出来,这样就不会有“断更”的焦虑。
我这段时间所写的东西,大都是自己内心想法的流动,也就是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悟甚至有什么情绪,都如实地表达出来,形成文字。我想,这应该属于“发散思维式”的写法。这种写法,好处是可以写的东西比较多,而且真诚,因为都是内心的想法。不好的地方是,行文比较啰嗦,而且思考的深度较低,难以形成整体的框架,逻辑性不强。
相对于这种写法,另外一种写法就是“框架式”的写法。首先要先定好自己所想写的主题,然后搭建好文章的框架,各段的小主题是什么,接着再顺着这个整体框架丰满血肉及修饰羽翼。每一步都经过严谨的考虑,思考主题,完善逻辑,咬文嚼字。
然而,我发现“发散式”的写法和“框架式”的写法,有时候就好像一对矛盾体。太发散就难以形成体系,纠缠于逻辑和文字又会阻碍的灵感的涌现。或者,优秀的写作者,就是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地融合吧。
这段时间都是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接着下来,我想可以尝试写一些虚构的小说。以前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名著,都是以小说这种文体所呈现。小说难道不就是讲一个故事吗,故事不就是给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吗?当自己开始看一些经典小说后,才发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啊!厉害的作家就是把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都提炼到他们的小说里面去了,读一部经典名著,就是经历了一遍故事里的人生。
所以我想要开始尝试写一些小说,并不是要自己天马行空地去虚构一些人物和情节,而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思考去提炼,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合进去。
除了可以写什么之外,怎么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事情。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当然是我们写作内容的来源。但是有了食材之后,怎么做得色香味俱全更是对一个好厨师的考验。所以,我也需要去积累积累一些好的字词和语句,学习别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一个事物或者一件事情的。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当我开始日更写文章的时候,我看书时候的感觉都完全不一样了。以往看书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读者,作为作者和书中人物以外的第三方这样一个角色。而当自己开始写文字后,会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想法,他写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感受,他使用这一个词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以前从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时,有些地方读着读着会觉得很乏味。现在从作者的角度,会越读越有意思,越发能体验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趣味。因此,写作并不仅仅是写作的事情,写作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技巧,阅读又会反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两者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