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内心世界其实跟一所房子一样,是可以主动构建的。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放任自流的状态,内心刻意锻炼,荒草丛生没有系统。
内心世界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其实根源是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所有事物。所谓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里面呈现的内容是我们从小到大见到,听到,闻到,尝到,接触到以及在这无感之上想象出来的所有形象。
我们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谈到自我,谈到灵魂,谈到个性,其实都涉及到这个内心世界,有些概念是交叉重合的。为了方便理解,我将这内心世界做个分类,先从静态开始说。内心世界包括两重认知,第一重是构建在具体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五感认知,第二重是基于五感认知的演绎,推理和移情等虚拟认知。当我们想起家乡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小时候在家乡生活的场景,想到家乡的房子,学校,野外玩耍的场景,想到一群小伙伴,想到爷爷奶奶,想到哪些让我们喜欢或者讨厌的人。我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映射,是我们经历过,接触过的事情在心中留下的印记,或者说是记忆。当我们试着回想,脑海中会呈现一幅幅画面,这些元素是组成内心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组成了我们对这世界的第一重认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让我们知道一个物体,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让我们知道椅子可以是木头的也可以是竹子的,让我们知道河水是凉的,花是香的,让我们知道砖头是硬的,天空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棉花摸起来很轻柔,鸟儿的叫声很好听,水果尝起来很好吃。对世界的第一重认知非常具体,都有对应的实物和场景。
在这第一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学会了推理和想象,试着将原有的元素进行重组。比如听爷爷奶奶讲古老的故事,我们会自己构建场景,自己模拟角色,虽然未曾亲自经历,却能够大致还原故事的情节,然后作出符合人性的情绪反馈,听到鬼故事会害怕,听到爱情故事会觉得甜美,听到悲剧故事会难过。这是第二重移情和推理。当然,年岁渐长,我们通过不停地读书学习,认字以后从书本中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逐渐开始理解一些超出实物范围的概念,比如法律,公司,宗教,主义,美好,悲伤,壮观,雄浑,大气磅礴,宇宙第一等等。这些概念或者是某个虚拟实体的概括,或者是某一情感的形容,或者是某种现象的总结。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概念构建在第一重实物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遗忘的生活经历作为演绎和推演的基础,将情感放在场景中,得到了元素重组后的复杂结果。
然后我们来说内心世界的动态演变。其实我们一直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根本没有绝对静态,只有相对静止的状态。我们每天都在跟外界环境发生接触,每时每刻都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互换和行为互动。内心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比如遇到开心的事能让你大笑,无端收到领导责骂会让你沮丧愤慨。我之所以认为内心世界应该被构建,就是主张建立一种较为稳定平和的心里状态,让理智有一定时间消化缓冲外部信息,这样我们做事才不会惊慌失措,才不会无的放矢,才有时间分辨信息的真假,信息背后的意图,才可能作出比较恰当的反馈。
其实我说的构建内心世界,就是让自己更加独立更加成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外界变动时,初心不乱,稳如泰山。处理任何事物都做到有思路,不慌乱,最后向恰如其分的方向努力靠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小事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后,内心世界其实是一方心理空间,就是我所说的脑域。这个空间越大,代表经历越丰富,见识越开阔,见解越高深。越到后面我越发现,高级的认知必须由自我主导进行信息的消化和重组,高级的认知来源于生活常识却高于生活常识,高级认知最后会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为对普遍规律的总结然后指导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自我调整。所谓只有系统性的知识才有力量,就是把我们的两重认知经过大脑的思索和消化,升华成自己的理论。不要怕错误,错误永远是常态,怕的是因为怕犯错放弃了实践的机会,也放弃了不断改进迭代的机会。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错误都不是致命错误,越多的尝试和总结反而在一些关键决策时可以避免极端错误风险。对生活的接触面越广,试错的尝试越多,越能建立横向纵向的联系,对事情的见解就越深刻。所谓的成长,隐含在每日的总结反思过程中,不经主动提炼,得到的就只是皮毛。经过思索得出的观点,哪怕错误,也比不经思索引用他人观点要值得尊敬。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求知永无止境,追寻的快乐就永无止境。既要心怀梦想,也要坦然接受平凡。
所以你也可以动手写每日总结,如果时间不够,至少写个每周反思。记得樊登读书会有一期邀请了毕淑敏老师来讲她的书《世界如锦心如梭》,关于环球旅行的,樊登问道,“如何能成为作家?”毕老师说,“很简单啊,今天晚上就回去写,把你的想法心得写下来。” 是啊,只要你开始写,你就会有收获。比如在简书上注册个账号,开始你的写作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