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读书总是喜欢凭自己的想像,兴之所致,没有定数。但是入文渊以来,仅仅三个月,不能说已经找到了系统阅读的方法,但是起码是改掉了这个毛病。三个月以来除了古典以外的文学,丝毫没有染指过。不是别的文章不好,只是这三个月里越来越发现,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而被深深吸引。
可是要说喜欢上读中国古典文学,决不是从小就有的习惯。这些古典名著虽然从小多少有耳濡目染,但是从未沉下去揣摩过其中真味,因为避重就轻,因为现代的文字比文言文更易理解。所以稀里糊涂地错过了深读古典名著的机会。
三个月前有幸加入文渊,那时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想一蹴而就地提高写作能力。入群后才发现自己欠缺太多,连阅读都还没有学会,更不要说写作了。所以惶恐地从基础开始,下决心一点点地练习。最初接触古典文学只有恐惧和不适,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早已淡忘,重新捡起来,谈何容易,那时承蒙先生仁爱没有弃我于不顾,反而自己很是惭愧,闪念之间曾经想过逃跑,那时像无头苍蝇一样,浮躁而找不到北。记得《三国演义》的蒋干盗书的改写,对于未曾读过这本书的我来说,完全无从着手,硬着头皮想当然地写,当然不可能及格。后来找来三国演义把前后两章通读之后,才略微明白曹操和蒋干的关系,并找来度娘的解释,才敢勉强完成作业。如此之后,才明白要完成改写,没有对原著的入木三分的理解,根本不可能有好的改写。所以正确的阅读和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
回想三个月来我如何被古典文学深深吸引的,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只是按步就班地完成先生的作业,不停地试错,然后修正,回读,找差距。所以三个月的时间其实很长,因为压力一直紧紧相随,有时担心作业不合格,睡到半夜就醒来,拿起书找感觉,所以发现时间似乎凭空多了许多。这个过程,是痛苦和快乐并存的,痛苦是暂时的,而借以阅读然后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的快乐是长久的。现在回顾头,重新找来时的路,依稀还能辨认,可以试着借此总结,但是也可能没总结到关键处而跑岔,不足之处还请包涵。
对于我这个读书菜鸟来说,学会读书实在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不管是为了未来的写作,还是提升自己的视界,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唯有读书为始。从读书的对像和方法上来说,实在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为如果乍一上来,就把《经史杂钞》甩到你面前,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拔腿就跑的。
所以开始时,需要找到合适的不太晦涩的古书,以便与白话文实现无缝对接,减少文言文带来的不适感。而最适合承担对接任务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感谢先生的良苦用心,因为四大名著是明清时代的文字,有点接近现代的白话文,是相对容易消化的文言文了,虽然对我来说,还是没有辅助工具书不能流畅阅读。因为不仅是读懂,先生一直要求我们深度阅读,举一反三。比如在做《水浒传》的作业时,林冲为何要打高衙内这个点上,要理解原著林冲的性格,高衙内的性格,两者的关系,才能决定让林冲以何种方式揍他比较合适,逻辑要合理,但是又要不入俗套。
所以在消化名著的过程中,偏重读懂作者是怎样进行情节布局的?书中人物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带着这些疑问去读,反复读,反复思考。就会明白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刻的内容。这个习惯需要时间养成,并需要压力来养成。可是放养的这一个月,发现自己又回复到贪多的原位上去了,像脱缰的马,跑得毫无章法。只是由着喜欢去读古典,几乎没有停下来,好好反思的时间。所以,头脑懈怠,腹中又空空了。
现在有些明白,读书只为一时的快感,并不是最终目的。虽然,乐此不疲也很重要,但是没有经过痛苦的反刍过程,是不可能吸收到书里的精华的。我想,名著本身,一定不是为了让人读了开心而传承成百上千年的吧。这么想着,心中满是深深的罪恶感。自以为已经学会阅读,其实只是皮毛,骗人骗己而已,实在汗颜!
因为自己的肤浅,所以现在回想几个月来读过的《史记》《诗经》《经史杂钞》《庄子》等等,似乎已有不少,但是能刻在我大脑深处的,实在没有几篇,很多如过眼云烟一样,消失在记忆深处了。所以现在要谈读书心得,就变得勉为其难,不仅是文笔差的问题,而是头脑中无物的问题。所以,借此总结,警醒自己,真正的阅读不是读了多少,而是吸收了多少。
人总有惰性,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逃避反刍的痛苦。有时候,会觉得文言文难懂,费力,其实也有办法,先读翻译版,然后回过头去读原版,总会有办法把文章搞懂。有时候,觉得作者的思想虚幻离奇难以接受,那么多读几篇他的文章,有更全面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谈得上能不能接受。有时候,觉得人物太多,历史背景复杂,那么多记笔记,写下属于这个朝代的相关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下次有这个时代背景的文章就能参考使用。
总之,不忘初心,只要最终的目的始终不变,一切借口就不会成为永久克服不了的困难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