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村树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醒了。还是很困,昨晚为了填满心中的空洞做手工做到两点半。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昨天乃至前几天就已经预料到,今年或许以后的生日都是这样在无感中蹉跎而过。无忧的结束,责任的开始。真真正正的成长。二十岁以后的生日都决定一个人过。奔三的第一年,二十一岁,快快乐乐。
彼此当年少,已负好时光。打开手机,qq和空间的祝福蜂拥而来,看到那么多却没看到最想看到的。老妈的祝福短信还是和往年一样。人总是这样不满现状,心里最想要的却往往得不到。看到360拦截了,点开一看,是现在这个手机号的亲情号,是我想解绑却解绑不了的那个亲情号,是那个自认识以来每一年都会陪我过生日的那个人。我知道是他。不想有交集。就这样从生日开始断掉罢。人情绪低靡的时候,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脑海忽然而至。又想起了曾经那些天真得发蠢的行为,我所经历的我所珍视的,如今不过云烟尔。最珍重的事应该最沉默。
叹流年,又成虚度。我想起过去一年的努力,却也是在假装努力的样子,纵然学会很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二十一岁。二十一岁的张爱玲已经写完《倾城之恋》,用文字吞没了整个上海;二十一岁的吴清源在和秀哉名人的对局里首次以三三、星、天元开局,后来被称为“中国流”新布局从此写入历史;二十一岁的贝克汉姆在世界杯预选赛中首次代表国家队出场,以0:3击败摩尔多瓦;二十一岁的比尔.盖茨正式从哈佛退学,和艾伦一起创办了日后的微软帝国。而二十一岁的安德烈也已经在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果生命的败坏本身就是一个残酷而漫长的过程,该在什么时候伸手才能抓住自己的未来。
那么,二十一岁的我又在想些什么。
小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局限和渺小一天比一天显得愈发清晰。直到终于在某一天接受了“我很平庸”这个事实。而以上那些在二十一岁就有着卓越成就的人们都是“天才”。即使再怎么不情愿,我们都得承认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这样的比照都只是无稽的,除了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之外体现不出任何意义。 然而即便是不奢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人生,却仍是有那么一丁点的不甘心泯然众人。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是再一次认真审视自己人生的契机。如此,便免不了迷惘了,按部就班得如同流水线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个岔口,需要用自己的脚来决定方向,而前方亦是迷雾。我该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而自己想要的又是怎样的人生。高中时,我曾经认为我是同龄人当中最有目标的人,因为我每天做计划为自己奔跑,后来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问题一再放弃和质疑自己。大一时比高中懒怠了不少,浑浑噩噩,这大概是我当初的状态。大二时,开始努力,却不是专业上的努力,自学很多,才发现没有一样对专业有用。小时候曾经想过自己长大后的样子——美丽坚强无往不胜,现在确实是坚强,除了坚强。如今作为成年人,需要直面更多现实性强烈的问题。在大多数课业都已经完结却尚未离开校园的过渡时期,“未来”两个字瞬间变得异常地赤裸和尖锐起来。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期,更多则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试图逃避。可是该来的总会来,与其到时候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离“未来”越近,对“未来”的回答反而闪烁其词。因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做一行怨一行,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是不满大过愉悦的。过低的薪酬,过少的休假,激烈的竞争,繁杂的人际,总觉得付出的和得到的画不上等号。那么换一个喜欢的工作吧。可是即使质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会有明确答案的,并不会太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碌碌地活着,做着自己不喜欢却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怨念得按部就班。有时候干脆自暴自弃:兴趣是兴趣,饭碗是饭碗。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闲暇的时间再来实现自己的爱好。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整日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连一天剩下来留给自己的时间都寥寥无几的时候,那么痛苦便会随之而来。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那些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圈套,乖乖往里面跳是对生活的妥协。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在工作和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而此刻,需为获得这种选择的权力而努力。所以现下不能迷惘。
女人到二十一岁就老了,但是我希望永远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去从事任何事情,不管成功与否,对时光永不妥协。
无往不胜,我还是没能成为那样的二十一岁,便任由这一段青春年华像整个周围的空气一样,变成朝露蒸发了。尽管这样,还是不能灰心啊,人生路那么长,尝试多走几步,经年过后也不会轻易遗憾。毕竟,你的人生在前进,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