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曹操文韬武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厉害;司马懿机深虑远,隐忍不发却笑到最后,令天下归一,当然不凡。刘备又如何能比呢?恐怕只有白手起家经历过成功与失败的人才明白。
刘备是个普通人,他没有司马氏的世家大族,没有曹家的有权有势,也没有孙家的兄弟亲族。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卖草鞋芦席为生,是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他姓刘,后来就腆着脸说自己是坐拥一百二十个儿子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勉强给自己一个出身,其实也没多少人当真。
汉朝末年,朝野被门阀士族掌控,做官要拼出身,地方上豪强趁乱而起。司马懿21岁就被曹操看上,屡次征辟他到府中任职;曹操19岁就被举荐为孝廉,入京城洛阳为官,甚至当上差不多京城警察局长这样的实权官职;孙权运气更好,18岁时就继承父兄的基业,统领江东,成为一方诸侯。而出身平民刘备呢,他少年拜海内大儒卢植为师,但读书没有家世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刘备23岁时,黄巾之乱爆发,刘备举义兵参加讨黄巾之战,屡获军功。讨伐黄巾的战争是一个机会,让董卓、曹操、孙坚、公孙瓒等一批豪杰都乘势而起,凭军功获得实力和声望,有了成为一方诸侯的本钱。但刘备却只能先后得到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这样的芝麻小官,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没有本钱,他出身低,也没有势力作后台,立什么战功也没有用。直到30岁的时候,他才在老同学公孙瓒麾下当上平原县县令这样的官职。
对于没有出身没有后台的普通人来说,想出头太难了,当那些富二代官二代轻而易举就开始做事业的时候,普通人可能究其一生都难得获得第一桶金。财产、地位、名声、人脉,这些都需要积累,当一个平民,没有家庭和亲族的支持,只能自己一点点的积攒,容不得一点挥霍。刘备会羡慕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气,曹操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杀人就杀人,杀蹇图、杀吕伯奢、杀孔融,从来没在乎过,而刘备没有这个资本,只能“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三国演义里多次写刘备的哭,恐怕罗贯中也慨叹刘备这英雄过的也太窝囊了。
刘备第一次成功是35岁那年,他在陶谦死后统领徐州。这是他头一次获得地盘,成为一方诸侯。可叹的是仅仅第二年,他就被吕布与袁术击败,而且一败再败,妻子孩子都被俘虏,只能带着关羽张飞投奔曹操,大好的基业顷刻间失去。竹篮打水一场空,受到这样的打击,有几人还有再起的勇气呢。可他还有大志,还要再拼。后来他复得徐州,却又被曹操所败,这次他不但输的妻离子散,连关羽都被擒,他只能只身一人逃亡河北。他再聚旧部,于豫州与曹操再战,再败。他投奔荆州刘表,曹操南征,荆州投降,他败走当阳,妻子孩子差点都没保住。刘备的前半生,就是这样四处奔波着,失败了就重头再来,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的战斗着。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拼搏半生,到头来还是寄人篱下,当年的抱负还遥遥无期,换做常人,早就心灰意冷了。如果刘备放弃了雄心,在荆州求田问舍,作个富贵闲人并不难。然而刘备却没有灰心,仅仅是髀肉复生都让他忧虑,让他提醒自己绝不能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终于,赤壁之战成了刘备一生的转折点,他与孙权联合,第一次击败曹操,有了半个荆州作为根基,那一年刘备已经47岁,在古代已经是老人了。他仍然南征北战,攻取益州、汉中,再次击退曹操,终于以60岁高龄称帝。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这恐怕是真的,魏武帝曹操是个天才,文韬武略出类拔萃,机变、智力都不同寻常,他不凡的故事流传颇多。而刘备就显得普通,他大半生都在奔波征战,算得上有勇有谋,但毕竟没有什么惊艳的表现,也没有惊人的战绩。他早年对上黄巾贼寇有一些战功,与诸侯作战若对手是一只偏师也往往能够获胜,可直面当世强者如吕布、曹操等人却不是对手,他的胜都是小胜,败却都是大败。刘备不是天才,他本不擅长机变谋略,前半生也没有高明的谋臣追随,只能凭着自己的本领和半生的经验摸爬滚打。还好他有自己的长处,他能够礼贤下士,善待平民,待人以诚,擅于识人用人,他的麾下总有一批人誓死追随,跟着他漂泊半生,他每到一地,也总是受到士民拥戴。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了刘备一句台词,
“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刘备的长处,正适合治天下而不是平天下,可是刘备大半生都没有基业,无从治起,想来罗贯中也替刘备感到惋惜吧。
如果你成功过,又失败过,大概可以体会到刘备的不屈不挠有多可贵。你这一生可以失败多少次?太多的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更多的普通人则是稍遇挫折就逃避放弃。刘备出身平民,也不是天才,他的成功是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没有先天的优势就用后天的努力来补,他用半生的时光来补足,让自己终于可以名重天下,麾下文武兼备,他用半生时间获得袁绍这种世家子轻然易举获得的成就,怎能不让他慨然流涕,但他终于这么走下去,一直奋斗到最后。
刘备去世的前一年,62岁的他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他没有退回蜀地,在成都安享晚年,而是留驻边境白帝城,改名永安,以示不退的决心。刘备坚决的态度让孙权害怕,结果孙权主动请和,蜀国的局势稳定了下来。刘备便留在永安,直到去世。
刘备的这一生,都是坚定地迎难而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两句诗虽然是曹孟德所写,但唯有曹操一生最看得起的对手刘备,才真正是用自己的人生为此诗作了最完美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