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我今年网购到手的就有《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一书。阅读这“燕园的产品”,我顿生一个概念:思想的产量。
无疑,陈平原先生是一位“思想产量高”的学者,且为著名的。何以思想产量高?是我阅读陈先生作品非常注意究竟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关乎一个“写手”的长期持续写作能力,所以我尤为在意。
陈先生在该书的《新版序》中,强调了一个胡适的老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以为,这确是“思想产量高”的一个关键,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问题是思想的根苗”。个人,若没有了问题在头脑,是不会生产思想的。
何以发现问题?陈平原先生强调了“观察”(陈先生注重观察的是学术界、文学及文学史研究领域)。在我们则该是观察社会、人生和自己的工作领域。怎么观察呢?陈先生讲了三点:有视野,有情怀,有介入。我想,这样的“三有”观察法是有通用性的——没有视野,没有情怀,不介入现实生活,何以发现社会并个人的问题?何以生成思想?
“从来不是登高一呼的英雄”,这是陈先生对自己作为“观察者”和“思想者”“写作者”的要求。我记得,似乎鲁迅先生也强调过这样的思想。作为“写手”,真正落实自己的“思想力”和“思想产量”,我以为亦应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并自律,免得为“粉丝”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何况,当今社会少有“思想的粉丝”,多是“娱乐的粉丝”。
“心境不即不离,态度不愠不火,论题不大不小——偶尔发言,也只求切己、深信以及力所能及。”我以为,这该是陈先生“思想产量高”的一个小秘籍,但对一个“写手”是足够启迪价值的,尤其是随笔的写作。
“注重历史溯源,强调当代人的切身感受。”这陈先生笔法的一个特点。读来明白,理解也不难,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是不容易的,挑战个人的修养。我以为,这也是实现“思想产量高”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要害就是“历史修养”——通史的,哲学史的,文学史的,经济史的等等。
思想的产量,是人生的一个显要问题,它区别个人间的非凡与否。所以,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追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