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预期目标和计划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实际和非预期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核心: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目标:
课程功能观:知识-->学习
课程结构观: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生活,时代
学习方式观: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观:集权-->分权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分科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程(国家规定)--自小学1年级开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程背景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教学概述
教学概念:双边--教与学
教学--教育(部分与整体) 教学--智育(途径与内容)
教学意义:
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教学任务:
形式教育:洛克 裴斯泰洛齐 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育:赫尔巴特 斯宾塞 重知识(实用知识)轻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智能、体力、品德、审美情趣(德智体美)
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规律
双边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间接经验),引导性(老师指导),简捷性(效率高),教育性(知情意行)
基本规律(4)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知识发展成能力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性
传授知识--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的结构(5)
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领会知识(中心 -- 理解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8原则4方法--名言、简答题)
直观性: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简答):
启发性: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贯彻要求(简答):
循序渐进: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贯彻要求(简答):
巩固性:
量力性原则:量力而为(可接受性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品德+知识(赫尔巴特:教育性)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材施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
讲授法:教师,运用最多,最广
谈话法:学生+老师 复习谈话,启发谈话(产婆术)
讨论法:学生
读书指导法: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