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对其标记的最好标识。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融合中所凝聚着人们的生存智慧、和习俗习惯,是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表现。电影《百鸟朝凤》通过对传统唢呐的探索,表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百鸟朝凤》的导演吴天明重拾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题材,坚守工匠精神以彰显民族精神。
一、《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小说《百鸟朝凤》的作者肖江虹,1978年年出生于贵州省修文县。肖江虹大学毕业后辗转到教育局任职,并在工作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包含了对故土山河的依恋,着当中也包含了《百鸟朝凤》。关于小说《百鸟朝凤》的创作缘由,也源于肖江虹的一次还乡经历。
2007年的春节,肖江虹在还乡的路上遇到了一支唢呐队,领队的正是他的发小,二人在攀谈中肖江虹问及:镇上的年轻人几乎都出门打工了,你为什么还在吹唢呐呢发小无限伤感地说:他父亲死的时候他答应过守住这门手艺的。于是,这次还乡经历成为了小说创作的缘起。
而小说标题的选择,也来源于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出于《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巷梧山。”传说:
在凤凰还只是一只普通的鸟时,它很勤奋,别的鸟都安于现状,而它很有防范意识,将食物收藏到洞里,有一天,鸟儿们没有了食物吃,凤凰救了他们,之后鸟儿们为了报恩将自己身上的一根羽毛编织成了百鸟衣服凤凰,并且推举它为鸟王。着便是百鸟朝凤的典故。
《百鸟朝凤》这一支绝不外传的曲子,它本是一首很欢快的曲子,却成为了大哀之乐。肖江虹用“百鸟朝凤用来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二、导演吴天明与《百鸟朝凤》
小说《百鸟朝凤》发表以后 ,吴天明于2011年取得了《百鸟朝凤》的电影版权,2012年拍摄完成。但直到2014年吴天明逝世,也未能让《百鸟朝凤》在全国院线上映。直到2016年影片上线,但影片一上映就遭遇了“凄惨的票房冷落”,从而引发方励“下跪事件”和《百鸟朝凤》票房一路逆袭。这部吴天明的告别之作为何会遭遇如此大的票房逆转?《百鸟朝凤》给了我们哪些思考?
1.《百鸟朝凤》剧本改编
首先是小说《百鸟朝凤》里没有男女情感纠葛。吴天明出于商业原因,曾想为男主人公游天鸣增加一些情感戏。但出于考虑到还原剧本真实性,最后把感情戏安排在了游天鸣的妹妹和师弟蓝玉身上。由于现实窘境,二人离开了村庄去大城市打工,与最后成为一个江湖艺人的游天鸣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电影音乐的创作。吴天明为让音乐表达出陕西韵味,请作曲家张大龙对《百鸟朝凤》进行了重新创作。于是张大龙去往陕西合阳县采风以后,在合阳线腔的基础上创作了《百鸟朝凤协奏曲》,并保留了鸟鸣部分。
最后是故事背景的选址。《百鸟朝凤》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贵州乡村无双镇,但是由于贵州却找不到剧中所说的大片芦苇荡,最后将拍摄地点选在了陕西省合阳县。这对于影片的拍摄也是一个大胆的挑战,同时背景地点的改变也意味着,吴天明这个来自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第四代导演电影的又一次还乡。
2.《百鸟朝凤》中的唢呐曲
电影中两次提到《百鸟朝凤》,我们重点选取第一次情景。《百鸟朝凤》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少年游天鸣和师娘的对话之间。
师娘:除了你师父,还有你三个师兄,一出活四个人去,那叫四台,要是再加上吹笙的、吹笛子的、敲鼓的,还有拉胡胡的,叫八台;
天鸣:八台?
师娘:八台那场面可大,气势也高,一般人家过事,就吹个四台。八台一是难吹,二是价钱也髙,一般人家请不起。
天鸣:哦,哪有比八台更厉害的吗?
师娘:有啊!
天鸣:啥呀?
师娘:百鸟朝凤。
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进一步给《百鸟朝凤》留下一个最大的悬念,《百鸟朝凤》俨然成为了等级森严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了附魅的道具。
三、从《百鸟朝凤》看一代匠人的文化传承
1.泣血唢呐《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通过唢呐的传承,体现了民间艺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的抉择。整部电影以老艺人焦三爷的师徒关系为主线,通过师傅带徒弟、唢呐艺术传承来表现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的艺术价值,最终把电影推向高潮。也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
在影片《百鸟朝凤》中,在大师兄的带路下,游天鸣进城去找到师弟蓝玉,游天鸣妹妹和三个师兄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为了包工头的蓝玉看似风光,实则二师兄的一根手指头,在木材厂打工时已经没了,三师兄因在石棉瓦厂工作染上肺病而咳嗽不止。这些曾经依靠唢呐这门手艺走江湖的手艺人,他们的神情都已黯淡了下去,唢呐艺人流离失所。而此时,他们又有了一个模糊的新身份——农民工。从此,游天鸣和师父手中的唢呐走向没路。
当游天鸣带着满腔失望回到村中,却发现师父已经与世长辞。最后,游天鸣独自站在唢呐王的坟前吹响了那首泣血名曲——《百鸟朝凤》。
2.《百鸟朝凤》与文化传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国家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指导下,开始展开了搜集和整理地方的传统艺术资源的工作。到 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文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建设工作。唢呐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百鸟朝凤》不失为一场文化的寻根之作。它作为 一部讲述唢呐传承的影视作品,在表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中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的生存困境,这是一代导演吴天明作为导演人的文化觉醒。影片的最后,游天鸣在焦三爷的坟前吹完《百鸟朝凤》,并没有告诉我们游天鸣以后的出路会怎样?这一个巨大的悬念也暗示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之下将何去何从。它发人深思,也唤醒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人,传统手艺人之所以能让一门手艺世代相传,是因为秉承着一种执着的匠人精神。这是一种“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命把唢呐传承下去。”的精神,匠人精神也是一种需要时间去沉淀的精神,是启示未来的强大力量。而这一批匠人的何去何从,也是时代洪流之下的巨大生存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