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感冒,去医院看病。挂号后坐等着护士叫号,可环境让你没法淡定的坐着等,因为前面有一堆人站着。一堆还没被叫到号的人围着医生,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反而让医生根本无法安心看病。更重要的是,这种围观打扰了医院里的正常秩序,后面按规则坐着等号的人,会非常焦虑,担心围着医生的那些人会插队,现场就更混乱了,从医生到病人都很暴躁焦虑。
正在看病的人很焦虑,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围观者侵犯了;医生很焦虑,因为旁人不断的打扰;后面排队的人更焦虑;总担心前面围着医生的人会插队。根本没必要围着医生,因为电脑会排序叫号,不可能围着医生旁边就可以插队。
当我把这种抱怨发到微博上后,没想到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很多人对此都感到深有体会并深恶痛绝。其实不仅医院如此,很多公共场所时许的混乱,都源于这种“抢”。
很多人会习惯性的“抢”,虽然这种“抢”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比如,乘飞机登机有什么好抢的呢?乘客上完了飞机才会关舱门起飞,又不会谁先上就让谁走,可大家都抢着登机,完全置工作人员“后排乘客先登机”的提醒于不顾。还有,下飞机有什么好抢的?过道那么窄,飞机一降落,总有人立刻起身拿行李抢着下飞机,机舱内立刻乱成一锅粥。上火车也是如此,其实,提前半小时左右检票,时间充裕的很,有什么好抢的?可很少有车站的检票口不混乱的,人人如逃荒一般挤着挤着进,仿佛迟一点就赶不上火车了。
其实没什么好抢的,就是习惯使然。大家都在抢,仿佛自己不抢就会失去什么一样。“抢”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一种融入血液和身体的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这种条件反射般的“抢”,首先是历史上的资源和物质匮乏所形成的国民性,穷怕了,缺怕了,这种惯性已经融入了文化基因。人都有老的那天,我并没有年龄歧视,但可以看到的是,公共场所中爱抢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超市抢购、医院围在医生旁边的,很多都是老人。这可能是他们经历过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后遗症,源自饥荒年代的记忆,让他们总担心晚到就会吃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小时候,物质极度匮乏,吃大锅饭,排到前面的可以吃到稍微稠一点儿的稀饭,排到后面的就没东西了,清可照人的稀饭里只剩几颗米粒了。他们习惯了抢,虽然如今物质丰裕,但条件反射般的去抢,不为什么,只为心安。
再者就是对规则缺乏尊重,人们对规则被破坏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惧。因为规则一直没有在社会生活中主导过人们的行为,相反,潜规则、隐规则主导着社会,比的是拳头、关系、机巧和钻漏洞,现在突然要按规则办事了,人们总担心有人不守规则,有人会插队,有人会走后门。缺乏遵守规则的自信。无论如何都往前挤,这就导致后面的人更焦虑,于是就没规则了。发现规则被打乱,不是去完善规则、坚守规则,或惩罚破坏规则的人,而是自己去钻规则的漏洞。
还有就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自私,其实,每个习惯“抢”的人,总能为自己找到一点理由,比如坐飞机时抢着登机的人,总担心行李架太小,登机晚了就没地儿放行李了,或者是为了早登机早坐下……我们为了自己的一点便利,可以完全不顾规则,不顾破坏秩序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不利。为了自身那点小利,而不顾别人之利,不顾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之大利。
中国人多,人与人之间对资源有着很强的竞争心态,这种“”基本面”也加剧了见什么都“抢”的习惯。
上次寒假回家在大连北站,退票窗口前排了长长的队伍,业务般的非常慢,一群人扎在窗口插队,都说“我的车快开了,麻烦让我先办一下”。都想插队,导致后面排队的人很焦虑。后面拍了半个小时的大爷发火了,到前面挡着插队者,谁插也不行。一位大姐块跪下了:“车真快开了,孩子在外等着我。”可后面的人齐声说:“绝不让插队!”我就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专门开个应急窗口,他为难地说:“如果开了这个专门针对急客的窗口,必然有好多人都围过来嫁妆急客要求优先退票,真正着急的人还是享受不到优先服务。”
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