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2022年Sia酱的第33篇文章
在文章《终身学习|工作党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中,我写到最近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七个步骤:
信息源->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临时笔记->永久笔记(知识库)->回顾系统->创作输出
系列已经更新的文章有: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第四个步骤——临时笔记。
四、临时笔记
首先我们要对临时笔记和永久笔记下定义。
临时笔记和永久笔记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卡片笔记法》。
- 临时笔记:随时记录学到的知识、迸发的灵感、想法等等,用自己原创的语言将所学的概念和观点翻译到空白的语境中。
- 永久笔记:是成篇的文档树,通过对临时笔记进行整理和归档,让卡片笔记之间产生联系。
永久笔记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知识库,知识库的搭建将在下一篇文章重点讲述。这篇文章着重于临时笔记的记录方法。
1、为什么要有临时笔记
Flomo的创始人少楠在《flomo weekly vol.000 - flomo 浮墨笔记的源起》这篇文章中写到:“一分钟有多少念头?在一次骑车的时候,15 分钟内我大概捕捉到了 20 多个想法。但过了一天,这些有趣的想法都消失不见了;每天,我都会阅读大概十几篇文章,将其中有价值的收藏,但一星期过后,似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兴冲冲的开了公众号,参加培训营,希望能提高写作能力,但是面对空白的文档,还是一筹莫展。”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同感。在大脑处于活跃期时,想法和灵感总是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但我也觉察到这些想法通常是跳跃性的,起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灵感的火花随机产生,也即刻消逝,因此及时捕获自己的想法尤其重要。
在《高效赋能》(The Productivity Habit,本·伊利亚)这本书中提到:“人类记忆不足以应付这个信息混乱的世界,将信息迅速记录下来,可以大大降低这一问题的发生概率。”
“卡片笔记法”的创立者Niklas Luhmann(卢曼)则利用了人类想法的特性,发明了一种做笔记的方法:在阅读或是生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新的见解或知识,他都会把信息记录到一张A6的卡片上,并给笔记以编号和索引,长此以往地不断积累知识。这便是卡片笔记法的雏形。
卢曼说:“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
卢曼一直践行着这套知识管理方法,并在其长达 30 多年的学术生涯种出版了 58 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这或许就是卡片笔记的力量。
2、做临时笔记的工具
《卡片笔记法》要求笔记软件必须支持【双向链接】和【标签】功能。【双向链接】可以在笔记之间搭建联系,更多地创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标签】将知识分类,并让我们快速定位到相应卡片。
Sia酱自用的笔记工具——Flomo浮墨笔记——正完美地满足了这两个功能(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反复提及过),并且它的界面设计极简,像聊天一样记录,无需排版布局,还支持微信输入。
最近Sia酱也开始使用另一款功能十分强大的笔记软件—— Notion,相信爱做笔记的小伙伴都不会陌生。开始的契机是我最喜欢的宝藏up主@ElenaLin_青青,分享了自己使用的Notion模板,我看到之后也立刻下载了Notion,使用感真的很好。(感兴趣的话推荐去看原po的视频)
我相信,没有【完美】的工具,只有【最适合你】的工具。在理解了卡片笔记的底层逻辑之后,挑选你喜欢的工具进行实践即可。
3、做临时笔记的要点
日常脑海里有任何想法、在看文章、视频时对你产生影响的内容,都可以用临时笔记记录下来。但以我的亲身体会,如果把做临时笔记看作是对信息的简单地复制黏贴,那么记了也等于白记。临时笔记的重点在于要用自己的文字去将信息翻译到空白语境中,意思是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句子,重新组织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最好在卡片上标记信息的出处等更多的 Metadata(元数据),方便将来查找来源信息。
这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过程,一开始会觉得比较煎熬,因为每一次记笔记都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理解并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过程并不快速,但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我们总结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日后知识的表达(包括写作和演讲)也很有帮助。
4、做临时笔记的意义
临时笔记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存储信息。将学习到的信息记录下来, 方便下一次翻阅。只有经过有技巧的重复,信息才有可能内化为我们的知识。
个人公众号@然阿姨的产品课也十分推荐卡片笔记,并将卡片笔记运用于写作工作流中。她说:“当我要写作的时候,我会发现之前积累的卡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写作就变成了一个整理已有的笔记的过程,而不是从 0 开始写 2000 字的过程。”
我也慢慢地发现,这些记录下想法的卡片能再次激发我的思考,让我产生越来越多的想法。这其实是卢曼笔记方法的正向反馈循环。知识的可视化让我们成功进入大脑和笔记系统系统同步成长的正向反馈循环中,并产生知识的复利效应。
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了工具,尔后工具也在塑造我们。” 我们多数时候缺乏的是更多的记录,以及通过记录引发的思考。
这篇文章也正是我整理总结相关卡片笔记的成果,感谢遇见了卡片笔记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你觉得Sia酱的文章对你有点启发的话,不妨点个赞吧 :)
Sia酱的文章集合: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管理系统”
Sia酱聊读书: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