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年,我最感慨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故事。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的郑渊洁曾多年雄踞中国作家富豪榜之首,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等童话人物是我们一代人童年的珍贵记忆。
原来,上世纪八十年代,郑渊洁每天收到大量小读者来信,这些小读者的来信郑渊洁视为珍宝,一封都舍不得丢弃。当家里的读者来信成麻袋越来越多时,家人说放不下了怎么办?他只能下决心买房来安置这些信件。当时北京房价每平米1400元,郑渊洁买下了10套房。如今,这10套房子的价格翻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倍数,价值早已过亿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十套房郑渊洁不租不住不卖,至今仍让小读者的信住在里面。
这一切的发生比童话故事还要美好。对一个作家而言,每个读者就是他的衣食父母。对于读者,郑渊洁投入了真诚,而这份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让他收获了金钱。
2010年11月,郑渊洁突发奇想,他让助理到小读者给他写的信住的房子里,从当年数十万封读者来信中随机抽出十封,在万能的微博上寻找这10位当年给他写信的小读者。
果然最后都找到了。这些当年的小读者已经都为人父为人母,有的成为杂志主编、记者,有的是医务人员、有的是电脑程序员,还有人成了市长秘书。
童话大王的奇想让我很激动,想起了我在90年代的创作高峰,向《女友》、《文友》、《现代家庭》、《上海服饰》定期投稿,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每天收信读信回信是当时最大的快乐。
我找出了当年收藏的信件,在二十多年的今天重读依然感动不已。展读书信,看着受心情影响的字迹、和随着时日而来的泛黄的信封与信纸,常会带来另一番的回味。一叠叠的来信中有从大洋彼岸美国寄来的,也有从部队、大学、银行、医院寄来的,更有从监狱寄来的一封读者来信,感谢我的文字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热切渴望。
完全陌生、相隔万里的人,通过书信给彼此以温暖和慰藉,建立一种纯精神的交流,这种灵魂上的懂得感人至深。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基本没有太大差距,祖国又正在经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精神文化事业的匮乏,让书刊、杂志、报纸成为人们依赖的精神食粮。
拥有文学底蕴的有志青年经常在深夜看书写诗,那时候一篇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好文章,一时间引领潮流,让读者奋起直追,顶礼膜拜,文学的大潮风起云涌,文字的力量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构建上是不可磨灭的印记。有志青年用文字交流用书信来往,诉说着峥嵘岁月,百感交集,“文友”,“笔友”成为那个时代流行的元素。
全国各地和海外侨胞给我的读者来信,在当年就如一股股滚荡的热浪鼓舞着我,让我热血沸腾,为了写好每一篇文章,我常常去新华书店看书,与师长交流,我的一点点小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文字多次被杂志收录刊登,同时读者来信像雪片似地纷至沓来。
你还记得写信的时代吗?那个时候没有世俗的功利心,质朴与纯真,热情与积极。写的都是抒发心境、鼓励上进的话语,迄今留着那些信,好像那些写信的时光和心情随时就能拾起,如同时光机一样重返当年,通过温暖的文字来分享彼此生活的欢笑泪水,感受人生的细水长流
回忆,我们用书信来往岁月。
最后,送给每个人一首木心的《从前慢》,怀念那个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旧时光……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