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班47号陈庆香学后感(孩子信息:男孩,27个月)
我们要孩子很晚,因为亲自经历了父亲生病、去世的整个过程,那种心历路程,让当时的我一度抗拒婚姻,有了婚姻又一度抗拒要孩子,觉得要个孩子责任太重大了。但孩子还是来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方方面面,从不敢有半分懈怠,孩子一岁半已经能和我们无障碍沟通,能分清左右、前后、能比较高低、大小和多少…但因为要上班,还是一路走一路遗憾着。因为觉得孩子有些方面表现得还是比较突出,比如三个多月就能辨别出环境的变化,七个多月对走过一遍的地方所有的东西问他都会指对,知道孩子应该是具有某些方面的天赋,但不知道怎么让他发育发展地更好。这个时候就遇到了孙老师,非常认同他的一些观点,听了他的课启发良多,借此略述一二:
一是语言之犀利实在。老师的语言风格初听估计很多人是不接受的,甚至会反感。因为我刚听的时候就是。哈哈。但认真回味会发现,其实就那么个理儿,要语言上舒服干什么?!育儿的事儿,只要理儿真,一针见血,甚至逆耳,去伪存真,那都是直达核心和病灶的,更何况,对待工作,我自已本身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二见如故,全盘接受,深刻反省,细致思考,认真落实。说说爱上孙老师课的理由:
(一)坚决反对发朋友圈。我的课不需要宣传,让自已的孩子进步,别人的孩子落后去吧。听到这儿简直要高呼了,这真的是我深恶痛绝的,每次报课都要先问有没要求发圈。这个观点我曾经跟爸爸分享过,爸爸说至少可以赚钱啊。我说和孩子有收获和自已有收入比,我选择专注于让孩子有收获。
(二)家长再怎么怎么样,你的孩子就毁了。哈哈。每次听到这儿都会再次回听,反反复复,让自已牢记不犯。
(三)我们家长真不知被什么孽障迷了心,竟然常不允许孩子存疑,竟然总是希望他们必须会,立刻会。这种霸道在摧毁自然而然的成长的同时,更让孩子感觉到恐惧。而当小小的他们陷入恐惧时,还能用什么去思考?他们带着恐惧的努力其结果必然是挫败,而挫败久了,他们会误以为自己很笨,却不知道,那只是因为着急的爸妈让恐惧关上了他们思考的门。
(4)天儿热啊,凉拌比较合适。
……
二是落实才是关键。学数学就是从生活来又落实到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觉得数学与自己毫无关系——除了数数、算钱,并因此提不起学数学的兴趣。坦白说,“无关感”是拒好多人于数学大门之外的主要原因。孙老师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从第一讲起,课程就充满了各种“生活感”。如:老师的数学游戏里不乏色子游戏,扔东西游戏,时间游戏,手指游戏......这些游戏身边信手拈来,随时随地可落实的,孩子参与感很强,它们让“数学要和生活相联系的理论”真正活了起来,也引领我们打开了更多通向“生活数学”的门。
关注育儿的父母都知道,育儿知识和观念很多,说不上好坏,关键在落实。要尝试在生活中以玩乐的方式给孩子做数学启蒙,玩中学,玩中会,玩着玩着就什么都会了、什么都有了,这是孙老师最爱说的一句大实话,哈哈。
也知道不能数量分离地教孩子数字,但孩子在一岁多已经会数数了,仔细回忆应该来源于我做仰卧起坐,他跟着我学,睡前一言不合就说自己要做仰卧起坐,一二三四数得像模像样。只有一样是我有意识输入的,就是大数额的数字,所以他会上百上千地念。
听课后肯定觉得不妥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赶紧地,让孩子学会数与量的对应。好在孩子可塑性强,在增加和减少上很快就会数量对应了,并能很自然地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家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外婆,我要吃海苔,好的,只能吃五片哈,外婆,这不是五片,只有三片,还有两片呢,外婆快放到宝宝左手里吧……
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经常和他玩猜手指游戏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孩子玩石头剪刀布是大人出什么他就出什么,狡猾狡猾地,听课后还问了老师,老师回答说是因为孩子已经懂了,明白游戏是什么意思了,原来如此,想来也是,在语言上也是,孩子总是喜欢来逗我们,想来也是掌握了吧。
还有清点游戏,以前每天都会做,但没有有意识地去引导分类、整体和部分。现在孩子玩够了会自己按分类收拾起来,磁力片放一个盒子里,积木放一个盒子里,而且要全部收起来、不要还留下一部分哦。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步,分类、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可是数学启蒙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归纳能力。
老师的课可以看到他很清晰的观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的,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的,我们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教,我们只是引导,只要落实。好的思维,都是相通的,学习远不只是学知识,我们一定要示范、并启示孩子在更大的维度上思考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做事心态,后者才是真正决定他们的数学学习甚至整个人生状态的东西。
总之数学启蒙不应该着重在于启蒙时间上,更应该注重于启蒙姿势。我们不应该是灌输知识,而更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兴趣。
最后感谢老师对我6次问题的采纳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