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
一:阅读前需要摒气的坏习惯
遇到我们不认识的字,先不要去查字典。阅读间隔会打破阅读的乐趣和快感。古人有一句话讲“好读书,不求其解”这话其实有点道理。先把这本书大致看看,如果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就放下,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还不归你,跟你没缘分。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往下看,看完以后体会一下,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时候,假如里面有些字不确切,不明白,看完以后再去查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开始读的时候不要受到小障碍的影响。
不要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所以在高铁上或者在飞机上就是看书的最佳选择,因为网络受到了限制。
二:带着目的的阅读VS自有阅读
什么是带着目的的阅读?就是比如说我现在想要教育孩子,马上找一本教育孩子的书,看了马上按照书里的方法来执行。这就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
还有一种读书的方法其实是更令人享受的,就是没有目的的阅读。没有目的的阅读,不代表没有价值。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黑暗区域,你会慢慢探索这个未知黑暗区域,当你发现了一点亮光,它开始亮起来的时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区域,又亮起来一点,最后,这些亮光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个大脑便成了解放区。这种感觉特别令人愉快,当你能够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时,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积累再精简,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三: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件事:-读完了,问自己,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或者是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
工具类的书一定要尽快让读者知道书的主旨,否则没人愿意花时间在这本书上。这类书的阅读目的不是消遣,不是娱乐,读者是要解决问题的。所以针对这类书,我们首先要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所有的论证过程一定是先从定义出发的。
对主题的定义一般放在第一章,第二章,一本书前面的部分多是用来下定义的。比如“幸福的方法”一书,作者首先定义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观,一共有四类,即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未来幸福。
定义了一个主题或概念以后,才能够开始探讨解决方案。所以,在复杂的书,也应该首先看它怎么定义问题的?
四: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五: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工具类的书在这个部分就是寻找解决方案,比如《思辨与立场》一书,讲完了主题的重要性以后,就开始讲,怎么才能够获得思辨性,批判性思维,进而指出我们需要有思维的公平,思维的勇敢性等,最后给读者罗列出很多的解决方案。
在这些解决方案的论证过程当,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什么是论据?比如统计数字,对比实验,长期跟踪的调查结果,大量的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六,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讲会进行价值升华。什么叫价值升华?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这本书讲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书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比如,你知道了,怕死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心理驱动,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你接下来会干些什么?你知道的亲密关系是基于你自己并不完整这一事实,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于是你需要把自己的内心建设得更完整,这样一来,对你的婚姻会有什么好处?如果全社会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对全社会的婚姻状况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学会在书里提炼出问题,也就是书使命,同时将它的价值进行升华。
七:图书发现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总结了八条评判标准。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着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的内在价值。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第五章小结
1:阅读前需要摒气的坏习惯,阅读切记间断,藏好你的手机。
2:放下目的性,增加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摩擦。
3:如何解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写作背景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一句话总结升华。
4:读书笔记有学问,八类文字提升阅读质量。
第六章
内容在创作,如何组织一个讲稿
一: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1:以书为据,别跑偏
讲书人讲的是这本书的原貌,别人才会听。
讲任何书都尽量不要夹带“私货”也就是不要延伸特别多自己的东西,因为这样你就背叛了这本书,耽误了听众和读者。
既然选中了一本书,首先你就要尊重它,要以它为核心内容,要遵循图书的结构。
2:讲书是在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创作和摘要是两回事,把所有要点画下来,然后从头到尾念一遍这叫摘要。
切记,讲书的过程一定不是念原稿,也不是删节版原稿。讲书是在创作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使它通俗化,以便与大家理解的过程,所以你可以加入很多创作的东西在里面。
二:原文和再创作的比例及尺度
那么如果确定哪些话可以创作?哪些话一定要用原文呢?我的标准是,尝试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原文写得好,把它念出来就好了
如果一段原文不允许出错,要保持科学性,或者一段原文写的很美很有诗意,就可以严格按照原文来念,但要控制比例。如果通篇引用原文,大家就不用听你讲,去摘要就好啦,照搬的情况最好不要超过原文的10%。
选书里精彩的总结性语句做结尾。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写结尾的时候都下足了功夫,一般都写得很精彩,很有诗意,所以把结尾拿出来做我们整本书的解读收官。
利用故事把一个道理讲清楚
如果你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更平实的把一个道理讲清楚那你就讲故事换句话说,就是在创作。
切记改变书中的观点
明明书里边不是这个观点,解读的时候人为地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想发表这样的见解,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你的观点,跟书没关系。或者说你基于这本书,进行了一些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
这个补充性的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在论证的方式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变化,但万万不能改变书里的观点。书里的那些案例,如果你觉得很好,那就留下来。如果你觉得生活中能够找到更贴切的,也可以换个案例。比如工具类的书,我在讲书当中一般都会加上自己的案例,这样大家更容易听明白。但最终落脚的论证不能偏。
遵循原书逻辑,有目的性的侧重
在整个论述的过程当中,最好按照章节顺序进行。
三: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看完一本书后,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构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里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用自己的故事。
构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
构建坡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听众从一开始就重视这本书,让听众觉得这本书有意义。
一上来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一开始要直击主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最棒的故事,最棒的案例,最具颠覆性的新知,还包括生活场景的代入。
从哪里找坡道?
有些坡道直接从书里来,是书里惊魂动魄的故事,直接可以当坡道就可以了。
有些坡道适宜生活场景代入感,有些坡道是出其不意的。有些报道比较难找,就需要制造一些亮点。总之开篇就要抓人,开篇的这一分钟一定要让别人觉得他得把这书听完。
四: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坡道,背景,正文,对待正文很重要的原则是,对每个部分都给予充分的论证,充分的论证是指什么?就是我们说的实验数据,案例,故事。
当然,在这个过程要有所取舍,把有价值的素材放在前面,对同类的内容做归纳和合并。
五:要不要写讲稿和书摘
建议大家不要去写稿子,观众也好,听众也罢,让他们拍个电影谁也拍不出来,但是他们看电影的时候就特别聪明,一看就知道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同理,听众也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听出来你在背稿子,他立刻就失去了兴趣。
第六章小结
1:任何知识传播都不能跑偏,以“一手”知识为指导原则。
2:优秀的老师都要二次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3:知识输出的时候,照搬原文的表达不要超过10%。
4:能用故事说清楚就不要枯燥的讲道理。
5:解读一本书,重中之重是构建你的认知坡道。
6:构建坡道的几个关键步骤。
7: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8:锻炼自己不要写讲稿。
~摘自
读懂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