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离世,除了让我们深感惋惜。他也像我们诠释了有意义的人生不受限。他说,“有些事,残疾也无法妨碍你把它们做好,就专注去做,有些事,因为残疾无法胜任,则无需遗憾,一个人一个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这是一种面对现实,超越现实的态度,所以,他活出了他自己的意义。
死亡,绕不过的话题,充满着焦虑
佛洛依德在很多年前就谈到过,我们都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无法抗拒死亡,却又是如此的让人恐惧。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龙就对存在,死亡这类话题作了深刻的探讨。甚至发展出了一个心理咨询流派。
对于我们普通人,如果都要死亡,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因为有死亡的限制,我们对生活中的禁忌才会有所畏惧。
因为有死亡的恐惧,我们才会珍惜美好或不那么美好的岁月。
很多生过重病的人,都会在康复后特别感恩生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方向。死亡的恐惧让我们越发珍惜活着的日子。
看到网络上有人对于没有生活热情的人给出这样的建议:去医院和殡仪馆看看。当然,这类建议是想给人重新看到生命的可贵。看到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和病魔做斗争,又有多少人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每个人都有着死亡焦虑,透过各样的方式,变形的展现出来。
亚龙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种非理性的信念,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我们认为我们不该是老去的那个,不该是会死亡的。我们在死亡面前,总会产生最为低级的防御——否认。
一位病人被检查出身体的病变,并已经转移,可面对医生的诊断书,他暴跳如雷,坚决否认,认为这样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残酷的病魔和身体的疼痛接踵而至,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的独特性,是一个虚构的神话。
所以,我们总是强调生命的宽度。尽可能活出自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自己。
霍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过去的49年里,我一直生活在死亡的可能性里,对死亡我并不畏惧,但我也不急着赴死,我有许多事想在死之前完成。
这就是对死亡该有的态度。不惧,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条不紊做着自己当下的事情。活在此时此刻。这也是存在主义治疗的理论,不去过于纠结明天,把未来变成现在。
即便如此,每天早上醒来,想到生命又少了一天,每个人的反应真是不尽相同吧。不过,大多数人是不会去想的。
有时候我们的拖延也是这样,以为有永远,以为有一个不死的将来在等着。
想起读书时候的课文,寒号鸟。当时,只是觉得是一个故事,慢慢的,这个故事,就过成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当死亡这个事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作为提醒,我们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体验自己生活的滋味,作为伴侣好的陪伴,给孩子快乐的笑脸,善待身边的人,看淡身边的事,多些原谅与关爱。以自己的爱,汇成蝴蝶效应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必定也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以自我探索的方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