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注意这里是“有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人所处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综合塑造了一个人。这就意味着说人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发展变化的。
原生家庭是我们出生后拥有的第一个社会关系。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原生家庭告诉我们的。后来我们上学了,多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与他们的互动中,我们又多了些认知。
在婴幼儿、少年时期,我得到的父母的关注很少。我妈从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包括我。我爸会在意我的感受,但他经常抑郁,抑郁的时候也顾不上我。父母对我要求很严苛,情绪不稳定,我做错一点小事就对我大发脾气。虽然我学习成绩很好,但他们从来不鼓励表扬我,还总是否定我(我妈现在说是怕我骄傲)。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家对我来说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学时,因为我家没有稳定住所,我又寄居在姨妈家好几年。
这样的原生家庭环境里长大的我,敏感、自卑、懦弱、悲观、缺乏安全感、自我压抑、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我用了整整17年,才基本摆脱了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渡过原生家庭的劫。
那我是怎样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呢?
NO.1 空间上离开原生家庭
小时候我自卑的原因是性格安静内向、不活泼不讨喜。一些长辈和中学同学总说我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我就觉得大家都喜欢外向的人,内向不好,以后吃不开。为了能讨大家喜欢,我也曾经刻意想变得外向点,但做不到,就更自卑。
上大学离开家后,大学里没有人再这么说我。我跟同学关系也还可以,跟那些长辈见面的时候也少了,我似乎就慢慢忘了内向不好这点。
可我爸老说我不了解社会。他送我去读研见我导师时,还跟导师说我在认识社会上完全是一张白纸。导师并没觉得这是啥问题,说还是孩子当然不了解啊。读研的几年,导师只希望学生好好做科研发文章,根本就不愿意学生耽误时间去了解社会。性格内向这点基本就不再困扰我了。
研二的时候,我可以直接转读博士。父母强烈要求我转,我妈威胁我不转的话就断我的生活费,转的话就每月增加500元生活费,在成都给我买套房子。导师也殷切希望我转。
可我真的不喜欢做生物研究,如果读了博士这辈子基本上就跳不出生物了,那得多痛苦啊。所以考虑再三后,我决定不转。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做重大的决定。因为隔得很远,父母拿我也没办法。如果离家近的话,我可能受不了父母的左右夹攻而妥协。
19岁离开家后,有时回家心情也会很受影响。我妈脾气怪,又爱控制。我爸去世的前几年一直处于抑郁状态。而空间上的远离可以让我免受这些不好的影响,过自己的生活。
现在我妈虽然基本上控制不了我了,但她跟我一起时难免还是会有冲突矛盾,多多少少还是对我的情绪有些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不会带给我太大困扰。要想完全没有冲突矛盾,只有不在一起,别无他法。
NO.2 经济独立,不依赖父母
我毕业后跟父母要过一次3000多的房租。当时我辞职打算考托福,我爸也支持我考,还很干脆地跟我说没钱就打电话。可我的托福考得很差,只好继续工作。几个月没工作我连交房租的钱都没有。
我真开口跟父母要钱的时候,我爸却叫我跟房东说延缓一下,等我发了工资再交房租。但房东不同意。虽然我爸还是转钱给我,但对于我要钱这点还是很不满意的。那以后我就明白,如果毕业后经济上再依赖父母,日子是不好受的。
我工作不稳定那几年,抑郁很严重。我的工资不高,还要花钱看病。但我没有再跟父母要过钱。父母对我既不稳定钱又少的工作充满担忧,常常对我流露出不满的情绪。特别是我妈说话像刀子一样,刺痛我的心,把我骂哭。
我工作稳定后,父母也放心了,对我态度明显好转。我经常给父母买礼物,每年带我妈出国旅游。我妈对我的肯定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两年我因为身体调理好后进步明显,主业副业都渐渐有了起色,经济上也宽裕了很多。底气足了,开始反抗我妈对我的控制。我妈也渐渐意识到她控制不了我了,说我翅膀硬了,忤逆孝顺。但吵架归吵架,她确实开始让着我,不再事无巨细地要求我必须要按照她的方式去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真不假,即使父母子女之间也是这样。曾有朋友问,如果要依靠原生家庭的照顾和接济,怎样才能不受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此题答案:无解!
这就像跟一个人结婚,你要接受TA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光享受优点而排斥缺点,那样的关系两个人都拧巴痛苦。就像一份工作,你享受了轻松,就得接受待遇低。想要免受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但又舍不得原生家庭的好。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哪有光享受利,又不承受弊的事?
NO.3 精神上强大独立
精神上独立需要建立在地理和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我能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早早就做到了前两点。但是相对于前两点,精神上的独立更难。没有了原生家庭的依靠,意味着你需要一个人面对未知的恐惧,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相对于外面世界的一无所知,很多人更愿意呆在原生家庭带来的熟悉的痛苦中。就算再痛苦,但原生家庭的好处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而外面的好处坏处都不确定。不敢走出舒适区,也是很多人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重要原因。
虽然我对于未知也很恐惧,但比起原生家庭的痛苦,我更愿意承受未知的恐惧。因为横竖都是痛苦,未知就意味着各种可能性。而我的原生家庭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再有什么新的可能性。
可能对我来说,原生家庭既没有经济上的好处,更没有精神上的好处,毫无舒适可言。我没有温暖的避风港。如果原生家庭能给我一些支持,也许我跟很多人一样不会那么坚决地想摆脱。
勇敢地,勤奋地触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这也许是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最好途径。当你更多的让家以外的人际关系来影响塑造你,原生家庭的关系对你的影响就越小。
但这条路绝不轻松,会经历风吹雨打,会跌跌撞撞,摸爬滚打,掉进很多坑,摔得鼻青脸肿。我像一株野草一样在外面自生自灭,只要有一点阳光雨露,就贪婪地吮吸,把它们变成滋润自己的养分。
这些养分中也有毒养分。而我吸收了十年教会的毒养分,中毒不浅。我的父母都是思维简单的人,对人情世故所知胜少,所以他们一生都没活明白,也很痛苦。教会的教条教导加重了父母教育我形成的非黑即白的直线思维,也因此加重了我的病情(点击《教会“圣俗二分”论是如何加重了我的躁郁症?》具体查看)。
但教会在我克服自卑、接纳自己的性格、增强自我价值上还是起了积极作用,也让我在精神上离开父母,但又依赖上了教会。教会带给我的自信是建立在“我是上帝的宝贝,在上帝眼中是唯一”这种理论的基础上,类似于“我爸是......”,而不是实在的对自己的相信。这样的自信没有根基,很容易被现实击垮。就像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如果自己没本事,内心其实是很自卑的。
我最初做的几份工作,人际关系都很简单,每个人就像干活儿的机器一样。离开北京是抑郁严重,我爸抑郁也严重,所以回四川对我们都更好。回四川后做翻译,发现性价比太低,看不到未来,但又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好考了现在的单位。而这也成为我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到现在单位的前几年,我的直线思维方式并没有改变,还坚持去教会,奉行教会教的那一套,跟外界互动很少,不懂跟领导和同事搞好关系。加上懦弱胆小、一再忍让,结果被人欺负,处境非常被动。我开始反抗,虽然战战兢兢的,但还是边害怕边反抗,最终逆风翻盘,扭转了局面。
后来领导逼我去参加演讲比赛,我再一次打开了局面,刷足了存在感。以前在单位默默无闻,现在好多我不认识的人都认识我。(具体参见《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演讲比赛......》和《当一个抑郁症患者走上全国演讲的舞台》)这时的我,已经36岁了。
总结
现在我越来越敞开自己,出差旅行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一次次打破自己的思维禁锢。观察琢磨身边的人,积极主动跟他们交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多样。做自媒体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看人间百态。我不放过每次成长的机会,涉猎陌生领域做从未做过的事,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认知和价值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活得越来越通透。现在我依然内向,聚会时依然是最安静的。但这不影响我得到领导同事的信任和认可,不影响我做出成绩。只要你积极融入社会,社会就会自动来调整原生家庭对你的误导,让你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越来越适应在社会生存。
那我现在完全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吗?当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比如我现在还是容易陷入消耗我的关系中(参见《抑郁的你,是否总是陷入被消耗的关系中?》和《总是陷入被消耗的关系中,如何破?》),也会做错一点小事就懊悔自责。但跟以前不同的是,我能及时察觉到,并且有意识地调整,放过自己。
有些理论说要“原谅原生家庭”,只有跟原生家庭和好,你才能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所以好多人就纠结在“原谅”这一点上,觉得自己原谅不了,就没希望了。
但原谅并不是:“只要你停止鞭打我,我就会原谅你,或者你在鞭打我,我还是原谅你。”而是:鞭子在我手里,但我不惩罚你”。真正的原谅只属于强者。
当你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依赖那对糟糕的父母半星半点,当你有了一个强大的内心,不再被他们控制,他们对你的伤害对你来说都是不痛不痒的。就像我妈现在吵不过我就乱骂“你这个娼妇”、“狗日的婆娘儿”时,我可以淡定地笑眼旁观。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原谅不原谅的。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强迫自己原谅,而是强迫自己强大。
回头看我的每一步突破,似乎都是形势所迫,不能退只能进,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说的“使我洛阳二顷田,安能配六国相印”。突然觉得,无路可退,对从小就不甘心认输的我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去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了,都挺好!”你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那么你会被糟糕的家庭连累。原生家庭导致的性格问题也可以后天慢慢调整,无非就是辛苦很多。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很多领域的名人都没有好的原生家庭。奥巴马是单亲家庭,克林顿是遗腹子。伊能静、蔡少芬、吴奇隆都曾为了父母还债,但他们现在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
原生家庭并不是制约一个人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改变的意愿,以及是否有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原生家庭是你拿到的牌,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把牌打好。原生家庭是你的命,而你的运在你自己手中。
30岁以前的外表是父母决定的,30岁以后的外表是自己决定的。
同样,30岁以前的人生是父母决定的,30岁以后的人生也是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