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5年的秋天,我到内蒙古待了四十多天。
我们一行有五十多个人,说是快收土豆了,得提前把地里的地灌带抽出来,回收再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窿盖四野。”站在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古人的这首诗来。我不知道阴山在哪儿,但这首诗展现的就是这儿的景色啊! 我们去的地方是卓资县,全是山,这些山统称卓资山。我们去的地方是山的腹地,四面都是山,天空真像一个巨大的锅盖。四面的山看起来都离我们很近。每天我们坐着车往地里走,每次都好像要走到山脚。却没有一次真正走近山脚。
这里的土地完全不似新疆的。新疆的黑土地,肥沃的像要流出油来, 而且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头。而这儿的土地全是沙地。单从土地上看这儿就不是福地,村子里几乎没有砖瓦房,全是一人多高的土坯房,连房顶都是用泥抹的。我们担心那房子下雨的时候不漏吗?这儿的农作物也不似新疆的统一规划。倒像我们老家一样土地被分隔成一蹊蹊,一溜溜,一块块的。种着一些五谷杂粮,有小麦、莜麦、玉米、胡麻、水稻、谷子、芝麻,最多的是甜菜,胡萝卜和土豆。 这里气候寒冷,一年只能种一茬作物,像玉米虽然也高高的,上头长着玉米穗,却没有颗粒。据说他们种玉米就是用玉米杆喂牛的。这里还不适宜栽种果树,因为气候太冷,果树上开了花都被冻死了。
不过这儿到是有一个优点,就是下雨之后,地里不会存下水,我们还可以继续干活。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没干多少天,因为那段时间那个地方太爱下雨了。我们都埋怨,早知道这儿这么爱下雨,我们就不来了。
在这儿大概待了有20多少天吧。滴灌带拉完了。该到了收土豆的时候了。我们又要转移阵地了。 我们坐在车里,凭空想像车大概是往北开吧! 一路上坡,我们看车窗外,两边尽是悬崖,看前面山,已经很高了,以为上去就到顶了,却应了那句话,山外有山,不知道走了多远,翻了几座山。最后终于到山顶了。呀!原来我们要干活的地方就是最高的地方了。因为四面都看不到山了。 这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漫山遍野的大风车。那么高,单说每个叶片大概就有五米多长。极目远眺,每个风车上的风叶都在或快或慢不停的旋转着,可以想像到这儿的风之大,且不会停。
我们就住在山顶的铁皮房子里。在这里可以尽情的听那风的呼啸声。特别是到了晚上,风尖叫着,嘶吼着,像马的嘶鸣,又像狼的哀号。
在这里,感觉天离我们更近了。特别是到了晚上,星星仿佛就在我们头顶,我们一扬手,一蹦哒就勾着了。
来到内蒙,不到草原终究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当地人告诉我们,离这儿不远大概有七八里地吧,就是蒙古草原了。那儿还有蒙古包。那么近,我们几个同伴打算步行到那里。
果然出了村没走多远就是大草原。遗憾的是, 当时已经秋天,草原的气候冷。草都已经枯萎泛黄了。枯黄的草根勉强能遮住地皮。尽管如此,也还是看见了一大群牛在草原上啃着草根。
看见了,看见了。你们看那白白的一片大概就是蒙古包吧!于是我们加快了步伐。
在草原上行走是不需要找路的。只要有目标,我们可以尽量的走直线。总算到了蒙古包这里了。可惜没有人。
这些蒙古包有大有小,全是用非常结实的帆布做成,架子看起来是用细钢筋焊接起来的,很牢固。隔着门玻璃望进去,那些小的蒙古包里,都有用瓷砖砌的炕。还有厢子,桌子等用品。而那些大一些的可能是餐厅吧。里面摆着几张餐桌大小的桌子。那最大的一个蒙古包里,陈舍很像庙宇似的。有雕塑像,边上放着几个大旗。 想这恐怕不是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而是蒙古族人们举行大的祭祀活动的地方吧。
蒙古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我们在那儿时,过了一个中秋节。村子里的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他们说:他们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几乎每家都要杀一只羊,做年糕。这一天,凡能回到家里的子女,都尽量回来。等全家人齐了后,吃烤全羊,吃年糕。
这儿冬天来得早了,才刚进农历九月,这儿就下雪了。我们的活也结束了。
还是我们家乡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