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爱炫耀什么。”
根据弗洛伊德心理防御理论,这种行为称作补足投射,就是在心理上害怕别人看不起,故意表现出来自己表面上所拥有的,以缓解心理上的自我紧张,对抗内心的自卑情节。
我深知这个道理,但有的时候还会刻意的去重复这种行为。而之所以会去重复,不是因为我肤浅无知,而是希望能够让我的父母脸上有更多欣慰的笑。
02
昨天刚刚考完科目三,当知道自己成绩合格的那一刻。高兴,激动之余,那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紧张导致的手抖,还没缓过劲来。这一个暑假,几乎一大半时间都是待在驾校,而科目三的成绩合格,就意味着离拿驾驶证的时间不远了。和其他学员聊天时,心里暗自喜悦,总算没有枉费这一段时间的日晒雨淋,也算是对得起自己了。
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爸妈一下班,我就迫不及待的把成绩合格的事告诉他们。爸一边笑着一边听我说,妈则在厨房里,透过窗户,也是笑容满面的对我说道:“哟,那你弄得还不错呢,考完科目三了,不要天天去驾校了,就在家好好休息了”。我应声答到,那一刻感觉特别好。
其实,我并不是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弄得还不错。在驾校学习的这段时间,我其实是比较笨拙的,经常性地被教练训斥。只不过,我都没有对他们说。
知道考试结果以后,我只告诉了我的几个好朋友,室友,还有家里人和某些亲戚。告诉好朋友和室友,是想和他们分享喜悦之情。而告诉家里人和某些,一是希望得到夸赞,二是能够被人看得起,三是觉得以后当别的亲戚拿起自家孩子和我比较时,能让爸妈感觉不是只听对方一个劲的说自己的孩子怎样怎样,自己的孩子也争气,脸上有光。
03
其实我家的情况说起来也比较特殊,在父亲只有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被抱养到我家现在生活的地方。这边的爷爷奶奶也从不把父亲看外,对他一直很好。只是,祸不单行,在我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奶奶因为生姑姑,难产死去。爷爷因为车祸,也不幸离世。于是,爸爸在其他叔爷的帮助下,十几岁的年纪便开始跟人打工,走南闯北。后来遇到母亲,结婚之后,有了我和姐姐。
但抱来的毕竟是抱来的,这边的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的生活就不如从前了。听父亲讲起,那个时候的他被乡邻嘲笑,欺负,看不起。后来经过他和母亲慢慢努力,生活渐渐好起来了。开始有人到我们家借钱,也不像以前那种态度对待我爸妈了,日子终归好过了一起。
这些话只有父亲在喝醉酒的时候,才对我提起。他说,我不是要你记仇,我是要你好好干,不要被别人瞧不起。
再后来,父亲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就想着和出生地方的爷爷奶奶,兄弟姊妹们相认。两边都同意,也都愿意。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家和父亲出生地方的亲戚们还来往。
亲戚一多,孩子就多。在现在我们家生活的地方,父亲排行老大,除他之外还有六个堂弟兄,一个妹妹。
在他出生的地方,父亲排行最小,除他之外也还有六个亲弟兄,一个妹妹。我这些叔叔们,有好几位年龄都和父亲年龄差不太多。同样的,他们的孩子的年龄和我也就差不太多。
同样的年龄,差不多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便是读书。都知道,中国大多数的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我的爸妈也没能摆脱这种情况,而我也经常性被当做参照物,与别的亲戚家或者乡邻之间的孩子进行比较。
04
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是一个从小就懂得爸妈一路走来不容易的人。资质平平的我,总喜欢后知后觉。直到现在,才慢慢读懂了生活在父亲苍老面庞上刻下的一道道皱纹,在母亲弯腰时刻映入眼帘的缕缕白发。
自小学,初中,高中成绩都不理想的我,每次在领成绩单的时候,总是不自信的。记得有一年冬天放寒假,和同学一起去领成绩单,回来的路上,他的妈妈和我的妈妈正在池塘边上打理买回来的鱼,当问起考的怎样时,同学很自豪的报出了分数,我只得怯懦懦的站在一旁,低声嘟囔着。我不记得当时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我想,她也许生气了,脸红了,或者无奈了,反正肯定不会觉得高兴和无所谓。
又到后来,上了初中,本来我是比叔叔家的几个孩子们都要高一届的,奈何成绩实在太差,转到另一所初中,并留级了一年。于是第二年便和几个叔叔家的孩子所读的年级一样了,一直到高考。成绩太差的我,在他们之中好像永远都是属于最后的那一个,所以我从不会主动去和他们比较,我是属于被比较的那一个。
越长大,也越懂得要面子了。每次被叔叔或婶婶们问起成绩,总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发生,我渐渐学会去疏远他们,实在碰到有人问起,只好岔开话题,三言并做两语,快速说完匆匆离开。
父亲对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要争气。不一定要做人上人,但是一定要被人看得起。可我的每次成绩好像都会缩减他说这句话的底气。我开始渐渐有点烦他的这句话,但看到他那很多年不见增重的身体,那些我自以为怒火中烧的瞬间,本想说出的狠话又咽了回去。
那时的我,满腔热血。不想听他那句说了无数遍的话。但我还是知道要争气,让父亲不再唠叨,让母亲每当遇到亲戚或者同村庄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儿子进行比较时,不会觉得卑微和无奈。
05
整个高中时期,应该是与叔叔们家的几个孩子们比较次数最多了的。每到期末或者过年的时候,总会有人问我,“今年考的怎么样”?“一本有没有希望,二本呢”?“这一次你们六七个孩子一起高考,就看谁有本事了”。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饭,关于成绩的问题在一顿饭的时间可以被讨论很多遍,我强颜欢笑,夹菜吃饭,只希望吃完就找个清净的地方待着。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试着躲开,再自己消化情绪,没几天就又像个没事人一样生活着。但我渐渐注意到围在人群中的母亲,沉默不语,脸颊微红。我也渐渐体会到,她那一刻的孤独。因为儿子学习不好,无法让她感到骄傲,让她像别的亲戚一样,热烈地讨论着自己孩子的成绩,让她像往日一样,自信依旧,不会有那么多的尴尬,紧张,无奈。
也许是爸妈害怕给我带来更大的压力,或是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他们从不在我面前说起遇到的那些场景,他们还是会给我说着鼓励的话,不过台词变了,而我也不再回嘴了。
“要好好干,要争口气,你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可以在其他方面多努力一些”。
“不成材,要成人。要学会做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自己要知道”。
高三那一年,爸妈强烈要求陪读,我一开始强烈反对,最后实在拗不过,在高三下学期让母亲过来陪读了。我知道,我是因为害怕,害怕失败,害怕母亲口中安慰我眼神却失落的模样,害怕父亲家和学校来回奔波的疲倦模样。
时光流转,不断成熟的我渐渐读懂父母不言的心情和委屈。我越来越想他们把很多以前不方便说的话说出来,我来给他们安慰,给他们解围。
06
临上大学前,父亲和母亲一再叮嘱我,在外多注意安全,注意自己身体,在那边好好的就行。也许我离开家之后,当再次碰到与别的孩子相提并论的时候,即使略显逊色,他们还是会在乎。但是,他们对我的爱,依旧丝毫未减。
上了大学之后的我,像是良心发现,开始认真读书,专心学习。大一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成绩全班第一,并且拿了励志奖学金和学校的一等奖学金。我的第一个电话是给父亲打的,电话那头,我听得出来,他言语中的一丝丝喜悦。
晚上的时候,我在家族微信群和别的亲戚群里发了这个消息。过年回家的时候,在几个叔叔家吃饭的时候,我没有匆匆吃完就离席而散,而是听着叔叔们说着最近一年的境况,再听到他们提及我,夸奖我。那晚,父亲也在同一张桌子上。
现在的我,偶尔也还会在群里发比赛的链接,发参加活动,外出旅游的照片。也许这就是炫耀吧。而炫耀的背后,是爸妈看到自己曾经的儿子成为他们生活中偶尔的骄傲,快乐,与感动。
从前的无知少年一去不返,在岁月的催促下长成一个无悔的青年。懂得去奋斗,去努力,去体谅爸妈的用心良苦。让他们少些无奈与叹息,多些轻松与从容。
我知道炫耀不好。但只要一看到爸妈眼中泛出的光,就算被别人觉得肤浅也值了。毕竟我曾让他们委屈过很多次,如今该换我成为他们的骄傲了。
其实总得说来,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值得炫耀的。但还是选择性地拿出一些事,让父母刷刷存在感。
每个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每个孩子却都不介意成为别人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们都只希望自己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再次比较时,我已不再像往日那般害怕。我还是会被比较,只不过,我偶尔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07
每一个年龄层次都有每一个年龄的比较,现在的我,回家时,又被问,什么时候工作?谈女朋友了吗?是准备回来实习还是在学校所在地实习?专业好找工作吗?
我想,再过几年,就该是,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存了多少钱了?女朋友谈好了吗哪里人?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买房了吗买车了吗?
以上的情况,随着年岁的到来,一定会被人问到,逃不掉的,我相信。
而我,为了能够给个较好的回答,为了能让身旁的爸妈不觉难堪,为了日后真正的生活幸福,必须努力着,警醒着。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一个人越缺什么,越爱炫耀什么”。我想,我偶尔刻意的炫耀,是因为缺少了对父母爱的回报,缺少了想要弥补他们所受的委屈,缺少了这么久以来作为儿子应该让他们感到的骄傲。
炫耀不好,但是为了他们脸上的笑。在不刻意伤害别人的同时,我愿意选择性拿出一些,让在微信群中的他们快乐一把,让在逢年过节亲戚们问起时,他们也可以满心欢喜的参与讨论孩子们的事情。
不想他们因为我的差劲,而不自觉的被边缘化。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而我们做孩子的,有些时候,也该让他们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