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祥不是翔,我是翔哥。
追着超级台风采访三天,风雨交加终于结束。手机码字,就写写追台风而过的记者手记吧。
前两天的微博里,有这样一个话,#致敬台风中的救援英雄#。
超级台风呼啸而过,暴风骤雨如期而至。
有很多人逆风而行、冒雨而出、涉水而过。比如消防队员,比如警察叔叔,比如党员干部,比如义务救援队,比如热心市民,比如抢修电力的工人等等等等。
他们,都是应该致敬的英雄。
其实风雨里还有一群人。
和救援人员相比,他们人数实在不多。和出现在视频照片里的人不同,他们大多数站在镜头后面。总是告诉其他人待在安全的地方,自己却不是在风雨里,就是在追风逐雨的路上。
他们,就是在现场的记者。
超级台风还没登陆,这个80公斤的男记者俞金旻先火了。
有人调侃,养肉千日,用肉一时。在屏读时代,往常新闻报道里严肃的台风安全提醒,变成了人人转发广泛传播的Vlog。
寓教于乐,挺好的。
可有人却嗤之以鼻。朋友圈里有转发的,附上一句评论:记者是想红想疯了!丑陋的嘴脸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自虐式报道的意义,就是想用现场的直观感受和视觉冲击,来提醒观众(听众、读者),外面风大雨疾不安全,台风真要来了,非常时期少出门。
正是弱不禁风的女记者被吹得东倒西歪,孔武有力的男记者在雨里睁不开眼,用肉体验台风的网红记者,用现场报道展现了台风威力巨大。
而这种现场报道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真的有限。
呆在家里,听着风声看着大雨,电视或手机屏幕上出现这些画面,无非是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预报风大,风到底有多大?预警大雨,雨到底有多厉害?从家里看着不过瘾,赶快看看新闻报道!你看,好奇心满足了,安全提醒过了,记者目的也达到了。这就是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意义。
坐在办公室电脑前面,把天气预报复制粘贴一遍,语重心长告诉大家台风要来了,谁能信服你?
我的同事,在滨州河水暴涨的岸边
“在现场”,实实在在是媒体的魂,是记者的魄。不在现场,怎么好意思告诉观众正在发生什么?
不管衰落是个伪命题还是真命运,大多数传统媒体,大多数正规记者,还秉持着这个基本原则。
打断式直播,是我东家的王牌。发生突发事件,派出记者到现场采访,打断正常播出节目,第一时间直播连线,让观众了解最新情况。
每次直播连线的最后,出境记者都会说一句,“您现在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简单的结语,诠释了“在现场”的含义。
2015年8月,山东桓台一家化工厂爆炸。
当时我在潍坊驻站,晚上9点多接到消息后,和2个同事开车就往现场赶。
临出门前,摸走了宾馆里的防毒面具。
化工厂爆炸,除了网上疯传的简短文字和几个火光冲天的视频,现场情况不明。
赶到事发地时,外围已经封锁。司机大哥带着我俩七拐八拐,终于到了化工厂的近前。不远处火苗升腾,空气里异味明显,远处闪烁着消防车的警灯。
除了用摄像机拍摄现场外,还用手机拍照片视频回传台里。办公室里的同事也在加班加点,一直忙到12点多,往栏目的公众号和微博推送最新的图片视频。
自然还有其他媒体同行,记得最清楚的是新京报的几个。正是碰上了他们,才得以在更短时间内,找到了通往化工厂的小路。
后来,手机屏幕里疯转的那些视频、图片和文字,很多就出自在现场的我们。
我和同事采访到凌晨3点多,开车离开现场稍远,才迷糊了一觉。7点多又爬起来,继续了解情况。
幸运的是,我们的防毒面具没用上。不幸的是,化工厂里1死9伤。
当天晚上节目播出时,化工厂爆炸的信息已经持续传播一天。所以你要问,那条滞后的电视新闻报道,有什么意义?我还真不好回答。
不过能确定的意义是,记者从现场发回来的报道。
那个夜晚,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她,在潍坊一夜未眠,虽然我一直在报平安。
那是个火光冲天的夜晚,消防队员就在眼前枕戈待旦。那是个危险四溢的夜晚,警察叔叔的眼神就像我们随时都有危险。
那也是每一个记者和新闻人,可能都会迎来的夜晚。
就像在超级台风利奇马的狂风暴雨里,那些扛着长枪短炮,拿着话筒手机,趟水冒雨一路逆行的记者们,依然在现场一样。
我的同事,站在寿光被水淹的村子里
在“有什么意义”的问号背后,我的同事和同行,在台风登陆山东青岛的现场,在水灾严重的寿光广饶章丘现场,在转移救援被困群众的现场,在灾后重建家园的现场。
他们冲在风雨里,站在第一线,用一台台机器设备,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着抗洪抢险的现场,采访着防灾救援的现场,报道着救援英雄的点滴,发送出似乎影响力远不如过去的画面和声音。
正是在现场的记者,让更多人看到,关于狂风暴雨更全面的现场情况。
我的同事,在章丘水灾最严重的村口报道
不可否认,有手机和网络,人人都可以是“在现场”的那一个。然而碎片化的信息,看到的仅仅是片段而已。
而在所谓的自媒体时代,打着媒体旗号的小编和互联网公司,拼的是谁的手快,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到处整合截图,也能拼出一篇篇刷屏文章。
对那些根本就不是新闻人的小编们来说,是不是在现场,是不是一手采访,都无关紧要。对网络群众来说,信息时代看谁的都是看,你从现场来不如我赶上谁的就看谁的。
然而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基本事实是,手机屏幕里新媒体自媒体的新闻报道、深度采访,绝大多数还是出自现场记者之手。
如果没有“在现场”的新闻人,哪里还有那些复制粘贴、整合洗稿而来的文章呢?
那些追风逐雨逆行而上的一线记者,那些仅仅在屏幕不起眼地方出现的名字,那些影响力远不如前的新闻人,即使他们不是救援英雄,应该也是值得尊敬的一群人。
致敬,我亲爱的同事同行们。
—— The End ——
这里是 | 祥翔不分
flying you & me, always
历史科班出身,新闻记者在线
寻真相,常思索,求独立
没有炸裂的标题,没有动魄的文案
有底线的历史讲述,有道德的采访时评
我的精神家园,可能你不屑一顾
但,我是唯一
不定期更新历史故事,热点评析
和新闻采访手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