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
樊迟先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又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知人。
这段话,记载在《论语·颜渊》。
智,原文写作知,但读如智,意思也是智。
仁与智,是孔子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
仁者与智者,则是他最欣赏的人。
是啊,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前者有爱心,后者有眼力,都了不起。
既有仁心又有智慧呢?
哈哈,那就是圣人。
圣人长什么样? 请看古文字:
看出特点了吗?
嗯哼,耳朵特别大。
耳朵好,就叫聪;
眼睛好,就叫明。
合起来,叫聪明。
圣,本是聪明人。
聪明而有爱心曰圣,是孔子的定义。所以,他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孔子说:
哈,他的自我定位,是: “快乐的教书匠”而且,孔子知道什么是聪明智慧。
是什么呢?
01实事求是。
换言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不懂装懂,是假知道。这就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02学会看人。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看人不容易,又不能不会。
一个人,如果跟你不在同一层面,却去跟他沟通,不但浪费时间,弄不好还会产生误会无事生非。
相反,可以交流而不交流,则会失去难得的知音。
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不智。
所以孔子说: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不失人亦不失言,就快乐”。
孔子是快乐的。
他说:
这段话非常有名,争议也很大。比方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乐”字该怎么读?就有读如要、读如岳、读如勒三种。
解释也有两种:一种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另一种说智者的快乐欢畅如水,仁者的快乐宁静如山。
谁说得对?都有道理。
但,智者似水,仁者如山,不会错。
那么,孔子是山还是水?山山水水。
的确,他是崇山峻岭,也是长河大江,甚至是中华智慧的源头之一。
百家争鸣因他而起,传统美德因他而立。
尽管他的思想未必全都正确,也尽管对他的评价仍会争议不断,但至少,我们可以像他那样,争取做一个有爱心的聪明人。
这,难道不很有意义吗?
应该是的。
那就让我们记住《论语·子罕》的一句话,并想象当时的情景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