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我们的世界正在从一个‘你或我的世界’——你我之间只能有一个胜者,我们必须去争去斗以看看谁笑到最后——转变为‘你与我的世界’——我们所有人都是赢家。在‘你与我的世界’里,我们所有人都有足够的食物、足够的水、足够的土地、足够的房屋等足够的基本资源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过上满足、安乐的生活。”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这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人,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他们不会因为这件事艰巨,就停止行动的脚步。
就像作者说她在实施全球公益活动——战胜饥饿的过程中,她看到全球那么多贫穷的人,看到印度还有2亿人生存都面临极大问题的时候,她没有想过放弃,她只想着面对这种情况,她该怎么行动。因为她坚信,她和伙伴们“完全可以消除在地球上经久不衰、顽固不化的饥饿”。当确信可以完全解决一件事之后,就会以更根本的方式投入工作。
让世界从区分“你”和“我”,变成所有事情的主语都是“我们”,我们不再想着竞争,不再有匮乏的心态,不再想着多多益善,不再渴求更多的东西,我们能感恩当下拥有的人事物,我们能发现已拥有的人事物背后蕴藏的更深的价值。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当我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没有什么给不了的。我可以给别人金钱、时间、赞美、包容、微笑等等各种各样他们需要的东西。
2、原文:“财富并不会使人免于苦难”
如果人不能建立起内心的丰盛感,那不论拥有多少金钱、多少房子、车子,都会认为不够、想要更多。这种基于匮乏感的追求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的使命感。
如果我们将“拥有更多”等同于“更加优秀”,那么我们就会看不起哪些经济不佳的人,同时我们也会被经济比我们好的看不起。
物质的富裕也是一个隐藏的陷阱,它可能会带来孤独、鼓励、心肠变硬以及灵魂的饥饿与贫穷(当然并不是所有富人都是如此。),这些富人,其实也是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慈悲心的。
真正的富人,是种子的富人。种子富人经常给予,他们的内心具有充裕感。种子富人身上拥有的美好品质,会自动吸引人来靠近他、满足他的愿望,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
我们都应该做种子富人。
问题:
1、我需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实现自己所做的承诺?
2、我需要将自己锻造成具有哪些品质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3、我想要将何种资源带给我自己,带给我的同事,并带入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