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七
- 时间:2018.02.22
- 春节前后,个人看《道德经》的简单笔记;
- 春节期间,前后乱七八糟看了一些有关《道德经》的书,《老子他说》看的最完整,其他都是为了比对看的。
- 整理了一部分自己看的过程中的文章,内容,等等,做一个梳理,仅为一个记录,供大家参考,无其他用途!
1 | 小学
小学的内容,现在只剩了拼音。拼音,其实是最没有营养的。有机会,可以自己学一点文字的起源,演化,释义等等。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文化。
- 西汉末刘歆首创“小学”一词,他继其父刘向《别录》所撰皇室密藏书籍目录《七略・六艺略》中将经类图书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部。之所以称之为小学,是因为当时的贵族初级学校――小学中,讲述文字的六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 这里所说的“小学”是对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传统称谓,包括音韵学(释音)、文字学(释形)、训诂学(释义)三种学问。
- 古代教育小孩子,先从文字开始,类似现在一年级要学的拼音,但是,古代的小学教的内容是从文字本身来教,即音韵、释形、释义三个角度,不是现在一个简单的拼音可以比拟的。有几年的功夫,“小学”结束了,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可以看古文了。
- 古代,语言跟文字是分开的,即平时说话和写文章(文言文),是不一样的。现在说话和写文章是一样的了,即大家现在看的,就是我想说的,白话文。白话文,有利有弊。利,利于现在人阅读,方便,门槛低;弊,后代人无法阅读。文字有局限性,比如“神马”这个词,在古代可能是一只神兽。现在呢?可能说的是浮云,或者表示疑问句,如果没有上下文语境很难搞清楚。100年以后,谁能明白?文言文,虽然门槛高,需要经过“小学”的历练,但是,保留价值高,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训练,现在我们依然能看懂5000年前的文章。利弊自现。
- 读《道德经》类似的经典书,最好对《说文解字》有点点了解,读的时候也拿着工具书,边读边查。比如“常”,“文”,“道”,“天”这些字,在古代的语意跟现在是不一样。要想了解《道德经》必须要把语境和语意保持跟当时一致,这样才会减少信息损失,否则就成了鸡同鸭讲。读古文的第步,就要先放空自己,把自己脑袋里面的认知和对字的理解放空,放开,不要用现在的文字字义理解古文,否则永远对不上密码,也解不了密。
- 放空自己,也是《老子他说》[6]里面南老师讲的一个他自身的经历,即看别人东西,听别人的东西之前,先把自己放空,“先开再关”。
2 | 读诵
古代私塾那种摇头晃脑的背诵,不要看不起,那是童子功。如果你也摇头晃脑背过,体验过,会刮目相看。
- 现在人都没有经历过“小学”,所以难免读古文比较困难,就期望借助现有的解释,一句一句,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解读,这个有作用,但是不太建议。就像我们写文章,总是有一个“总分总”的结构,即第一段是干啥的,第二段干啥,有一个逻辑,每个段来构成这个逻辑,不会在意某个句子和某个字的确正否与。你发现这个“确正否与”我写反了么?不会的。所以,有些时候,特别计较某个文字和句子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老子当时是不是这么想的不知道,无法验证。但是,写文章的思路是类似的。老子写这篇文章,总有想表达的想法和意思,会通过“段”和“段”的关系构成一个逻辑,然后是一篇文章。了解文章的意思,不是了解句子和字,才是本质。
- 文章讲究文气。尤其是读起来,韵律感很强。世界才艺,只有音乐能通神,所以,建议大家多朗诵,多朗诵一遍,理解就加深一分。
- 朗诵多了,自然句子就背下来了,这些句子可能一时不会理解。没事。放着。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它会在合适的时机自动跳出来,让你突然就明白了里面的某个句子。
- 另外,现在有声书特别受欢迎。建议大家自己做一个实验,看一本书,再听同一本书;听一本书,再看一本书。对比下两种不同的方式,你个人的收获,哪个更大,哪个更适合你,然后再去选择。我个人的收获是,看书更让激发我的思考,而且是看纸质书,不是电子书。
3 | 经典句子
看的过程中,有些句子觉得可能有利于大家工作,生活中思考,摘录于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Name is a trap when you try to catch Dao. To avoid the trap, Laozi said you should catch the problem behind the name. You should dig out the parent of the name until you find the original problem of the name itself. So don't believe any "theory". Theory is the flower of names. It looks beautiful. But it is a trap to drag you out of the track of Dao. Try to do something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don't try to fix the problem by arguing on or redefining the name.[8]
4 | 个人/他人心得
1) 个人:
我个人的心得,属于当下的心得,供参考。
- 《易经》里面有句话,“人是参赞天地化育”,“天地”有自己的道——运行法则,它是自然而然的,人只能是参赞天地之化育。我们应该有这种态度来看《道德经》,《道德经》是在描述道,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然后参赞。
- 看的时候,把自己的认知先清理掉,比如,人身,就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颗树,水生雨长,风吹雷打。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科学的知识先抛开,不要用唯物和演化理论来对比《道德经》,也不用地球上人是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自居,就把自己当做一棵树,放到天地中,然后来观察和认识天地,看它怎么样在运行,发展。这里说的天地,不是我们立足的蓝蓝的天空,稳稳的大地,可以扩大到日月星辰,宇宙这个大天地,无限大。
- 有些人看《道德经》是从怎么教育做领导人的角度看,我喜欢从研究天地演化规律的角度看。这个没有定法。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各的法门,收益就行。我们这个阶段,不用纠结是不是自己用的这个法门,无法真的理解“道德经内涵”。不用想那么多,没有一个法门可以了解,除非你是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大象在那,先从耳朵或者鼻子摸起来,摸的不完整没关系,努力摸嘛,换几本书看,换换思路继续摸。
- 看《道德经》,一定不要去用自己的认知去对比和检验它,那就远了去了。用它自己的文字,来检验它自己后面说的文字,这个是可以的。先假设它是对的的(其实人家就是对的),全盘接受,然后去看,读,遇到反直觉和反科学,反理性的,先保留,不要去diss它,让它自然的放在那,先放着。再往后面读,看。
- 不要总觉得自己聪明的不得了,看过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更了不起了,那些科学的理论,一定是对的。对不对,不一定!在量子物理里面,很多物理定律就失效了。所以,讨论一个东西,有一个范围和空间,就跟说话一样,有一个语境,脱离这个语境和时代,它没有意义。凭空说一个“我去”,到底这个“我去”是表示语气的,还是真的是“我去”,不知道。
- 《道德经》是一个电台,发射了宇宙的规律的信息给你,你要把自己调整到那个频率才可以接收啊,接收到,还要能解码,解码了还要能明白,明白了,还要去用。这个过程,不容易。求道问道,以为看一本书就有了?门都没有。
- 道是什么?我认为没有一个东西叫道,有么,有!但是它没法说,即它不是明确存在的,类似佛家说的“空”。它也是“缘起性空”,跟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因缘)在变动,你动它就跟着动,一说就不是它了。它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什么是自然。就是本来就是那样的。本来是什么样子。本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什么样子啊。婴儿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这个就是本来的样子。它是道么?我认为是。
- 它时时刻刻都在,从来没有离开过。而且,它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的。在低的时候低,在高的时候高。就跟一座建筑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低到高,成住坏空,然后慢慢破旧,消失,它还在。自然永远在。
- 《道德经》全篇都在说要脱离名相这个东西,什么是名相?我说的“对”,你说的“不对”,这个对和不对,好和不好,我认为的它是这样的,都是一些名相。名相是什么,是为了交流或者沟通定义的一个概念。凡是一个概念和定义,有它的局限性和范围。如果你写过程序,就知道任何一个变量命名,要有一个命名空间和类型,比如'a = 1',这段代码范围内的所有的a都是1,但是是不是全部的代码里面a都是1,不一定啊。如果有2个人讨论不同的a,一个说我说的对,它就是1,另外一个认为不对。这个就是在名相上争对错,而不是本质上。a就是一个名,杜七也是,道德经也是,老子也是,钱也是。脱离名相,可以让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变的更深入和灵敏,而不是纠结一些名词。现在的社会,名相越拉越多,幸福越来越少。我们本来的生活是要快乐和幸福,现在把很多名相约等于了幸福和快乐。旅游=快乐么?美食=幸福么?其实,都不等于。只是一堆名相。
- 《道德经》里面还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就是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一个物,都有两面。所谓高下相倾,长短相较,等等描述,都是说这个。现实中,人体有阴阳,硬币有正反面,就算是水,一杯水中也有阴阳。再扩散一下,一件事情,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没有绝对的好和坏,都是好坏一起。什么是好和坏,名相又来了。阴阳也会,正反也好,它的样子就是这样,只不过我们强加了一个正反和阴阳,好坏,祸福,它本来就没有啊。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是水。处众人之所恶,这个是它本来的样子,往低处流。我们非要把它堵起来,搞一个大坝,好么?不知道。
- 个人想说的太多,后面慢慢写吧。
2) 他人:
以下的心得来自于[5],简单摘录当一个引子:
-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体会老子所阐述的『道』 ,当你真正去认识这些『道』 ,进而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得道』 。得道,一定要先体会何谓『道』 ,如果没有正确清楚的了解,怎么修?!『道』不是以『有为法』修出来的,如果你对『道』的认知是错误的,用再多的『有为法』去修道,或是躲在深山里面修道,修到『金光闪闪』出来,仍然是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 我们一生一世所在追求的,最终都是为了要解脱自在,如果没有听闻过真正的『道』是什么,你的苦、你的不安,都还是存在。不管你在世间有多高的成就、多高的名利、多么有钱,或是官位有多大,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不管你多么有学问、得几个博士都一样,只要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都还是存在的,设若现在法界因缘让你必须面临死亡、命终的时刻,也会死得很不安、很不甘心。
但是,如果你是『朝闻道』 ,真正了悟『道』是什么,就『夕死可也』 。因为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够『朝闻道,夕死可也』 。 - 不管是『能源』跟现象界的太阳、地球、日月星辰、天地…,不管是『有』或是『无』 ,都是『同出而异名』 。同样都是整个法界无边虚空里面的一个转换、变化,都是同样的根源,不管是『能源』或是现象界这些,同样来自于无边无际的“空”、无边无际的“道”。『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都是非常深、非常玄。所以,佛陀解析现象界的缘起、缘起甚深,讲到涅盘界的『空』 ,又是甚深极甚深,也就是这里所讲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真正的解脱自在,是把『自我』慢慢的去除,溶入『一体』的世界,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与道合一。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单单从文字上面是没办法解读的。因为一般我们都主张明辨是非、好坏、善恶,但是这里的经文怎么说:『知道美,会是一种恶事呢?』为什么说:『知道善,也是一种坏事呢?』最主要是老子深观整个宇宙人生的实相,万事万物本来就是一体没分别,但是众生却一定要用『自我』划分开来,然后就界定出: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欢的,就界定为丑的、恶的、坏的,这些都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所区分的。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整个法界大自然一直默默在养育众生,但是『夫唯弗居』从来不居功、不炫耀。『是以不去』是跟『世间法』做对比,一般众生如果做了一件事有所成之后,就沾沾自喜,期求外界的标榜、表扬,但是纵使你的功绩、功劳再大,都会像昙花一现。另外,有人就会在背后开始:有人羡慕你,就会有人嫉妒你;有人把你树立一个功绩,有人就会设法去除,世间人就是如此。但是如果真的体会天地默默奉献的精神,就会默默的去做,觉得该做就去做,不居功、也不炫耀,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是以不去』你的生命才会超越时空,真正发挥意义出来。
- 『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就是直接讲『出世间法』 ,一般『世间法』是要表扬好人、表扬孝子、表扬贤者、要订出一个圣位。像以前唐朝科举制度,主要目的是要订出状元、探花、榜眼、榜首…,让大家好好在那里争夺,但是不管再怎么上来,都还是在皇帝之下。只要一订出什么官位、职权,大家就一直往这方面去争夺,在过程中就一定会勾心斗角。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 ,当标出一个神圣的果位,众生就一直要争夺这些,然后勾心斗角。
-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一张山水画在这里挂着,大家看起来没什么,也不必去保险、保全,但是如果标榜为现在身价最高的毕加索名作,这一张画就很危险了,必须要投保高额保全,而且还要做很严密的保护,怕会被偷盗。因为众生二元对立价值观很强,一幅名画价值都是百万美元,如果偷窃去贩卖,这样就发财了。当你标出身价多高之后,就不安全了。
-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一般都会错误解释说老子好像老谋深算,怎么要别人『无知无欲』?『无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讲『智慧』 ,『知』就是一般世智辩聪的聪慧、知识。举例来讲,一个人的IQ是180,但是EQ就未必及格;你很会背书,每次考试都第一名、一百分,但是做人方面未必能够成功。世间的聪慧、知识、聪明、世智辩聪…这些,跟佛教所讲的『智慧』是不一样,这两种要分清楚。佛教所讲的『智慧』是了悟真理实相,贪瞋痴、我慢的止息,大慈大悲善待一切众生,是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一种『智慧』 ,老子是期许大家要有这种『智慧』 。『无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斗角、世智辩聪、尔虞我诈…那些,『无欲』就是大家要淡薄各种欲望,吃东西是为了『真正需要』而吃,不要为了『欲贪』而吃。
以下的心得来自于[7],简单摘录当一个引子:
- 老子这个人,把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看得比较清晰的,他意识到一个我们很多俗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而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跑到运行规律的那个道路上,而不是试图让那个道路走到自己面前。世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有它内在的原理,你能改变,但要循它的那个规律来改变(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你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也自有他内在的原理,你也能改变,但同样要循那个规律来。大部分时候,就如同《哈利波特》里面说的,征服死亡的方法不是你躲开了死亡,复活亲人,而是你接受死亡是一个现实,并明白你最终会走向他。
- 前面已经说过,文字这种东西,你可以别有深意,但他首先是表面的那个意思。“深意”得埋在这个意思后面。
- 但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这又让它成了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并成为中国人很多哲学,策略的基础概念,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通过我们的语言,故事,惯例等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精神基因中,所以这本书就值得每个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文化的中国人去读了。
- 你越加入自己的东西,你就越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所以,要理解别人说什么,先放弃掉你的高级概念空间,退化到和别人一致的概念空间,才有“理解”可言,否则说来说去都是你自己的意思。老子明显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你后面就会看到,老子讨论问题用的概念都是路,结,水,风箱这种人人都有认识的东西。只有如此,才有“共识”啊
- 有无本质上是讨论同一个东西,都称为玄,这又发明(“定义”)了一个概念。首先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无是一个东西:我们说我们的概念中“无”了一只猴子,也可以说我们的概念中“有”了一个“无”猴子的空间。所以,有无实际没有本质区别,我们说这只猴子3级漂亮,也可以说,这只猴子-3级丑,这也没有区别,所以他们同出而异名。
- 有无,是我们把什么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把什么作为非考察对象。
- 你只能决定你自己干嘛,而不是想靠定义来改变世界。定义本身是错误判断的开始。定义(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改变结果。但我们大部分人改变不了世界,就是想通过改变定义来让自己舒适,这是所有错误判断的开始。世界如何发展,不受你的喜爱和定义左右,它有自己的“道”,你定义越多,你对事实的判断就越偏离。
- 你非要觉得你得努力点什么才能改变世界,这叫用战术的努力掩盖战略的懒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啊。
- 你接受了这个世界的全部“本来面目”,然后你的精神就自由了,你可以干你真的想干的一切,而不会被“这里怎么不是这样的呢?快快变成这样啊”这样的念头所束缚。
- 懂道德经不是让你无欲无求,懂道德经是让你不要追求那种你追求不到的东西,用冷静的目光看到(个人的)“欲”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只能到哪里。它不能告诉你细节,但能告诉你战略,你不能只有战略没有细节,但同样,你也不能只有细节没有战略呐.
- 《道德经》的整个意象是:世界如大河奔腾,它解释的是奔腾中的规律和原理,但这些奔腾的基础是千万个泉眼一点点微小的水流补充到大河中的。系统是在无声无息之中,被微小的力量控制着,最后形成所有的妙。
- 请尝试找一点这个含义:在你要控制的一个集体中,找一个目标,然后把每个人的期望写下来(你预判的),把你自己的期望也写下来,然后自己设想一个对这些期望都无所谓的角色X,判断所有这些期望引起的动力,会使系统变成什么模样,然后用那个模样作为X的期望,然后,考虑X是否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要达成这个目的X需要做什么?做成以后,X得到的是什么?
- 《道德经》从来不约束你干什么,它帮助你建立认识客观世界(特别人,众甫世界)规律的一个基本模型,不是来约束你的,只是你要为自己担当,愿赌服输才好。这才是驰骋天下之至坚之道。处处被约束的,可被预测的,才不是“天下之至柔”呢!
- “合道”是最优解,不是完美解。如果你知道明天的彩票号码,你今天买了,这是完美。但你不知道,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知道,你只知道中奖的几率很低,你选择不去买彩票,这才是“合道”。“合道”是把“缺乏信息”计算在内的。所以知不知,也上,不知知,确实是病,但只要你能病病,也是可以不病的。追求全知,又无法做到全知(本来就不可能),这不是合道。
5 | 参考书目
- [1] 老子《道德经》的学问从哪里来的?
- [2] “老子”维基百科
- [3]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
- [4] 《道德真經註》
- [5] 《老子道德经心声》- 空海法师
- [6] 《老子他说》
- [7]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 [8] 个人解读的英文版《道德经》
- [9] 赵孟頫《道德经》小楷
- [10] 《道德经》中英文对照版
- [11] 古代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