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北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这句话了。原话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世界不曾过分美丽,也就不会过分悲凉。
我对此的理解是,你对这个世界不过分期待、也不轻易失落的时候才能真正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严格来说,也不是真正世界对你更为温婉了,而是你选择了一种各加柔和的与世界相处、融合的方式。
时下,我们都在议论着新媒体时代鸡汤泛滥,盲目励志的乱象。但是,事实上,这种鸡汤式的误导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人们的观念。就像“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式的误导被那些失落的人们奉为圭臬,聊以慰我。
可是苦难啊,它本身就是苦难,并不会因为你无底线的逆来顺受而熬成糖。困难本身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人能真正从中汲取的东西。我后来认为,这么认同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coward,不敢正面回击这些不幸,一遍一遍地的自我催眠所谓的否极泰来和守得云开见月明。
所以,我十分害怕人生中有太多否极泰来的期许,我害怕每一份无缘由的迷信背后藏着的是更加冰冷残酷的东西。面纱揭开以前,你偏向于去幻想玫瑰,因为獠牙太过丑陋。
最近和一个已经实习的中学时代的朋友小D聊起工作。以前读书的时候,他属于那种默默无闻型人格,存在感为零。你把沙砾丢进一片海滩,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走向便各自迷失,更别期待它留下任何轨迹。
D在学生时代人和成绩都不出众,从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去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工作。面试的时候,老板说十分欣赏他骨子里那份吃苦耐劳劲儿,结果还真是甩手分配他各种苦差。D的本意是在第一份工作中多学习一些经验技术,但是不曾想老板纯粹把他当作跑腿打杂的苦力来使唤,和他期许的简直云泥之别。
他说很早之前有朋友就劝他另谋高就,在这种刚开办的小公司里不会有什么出头之日,但他当时一心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还安慰自己这些杂活累活不过是新人到公司必经的考验和磨合,幸苦倒也充满了热情和希冀。可是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现在做的工作还是日复一日机械地跑腿打杂。生活的紧迫让他焦虑,工作的琐碎和低配更让他苦闷。他最后和我碎碎念的一句话很励志,也让我为他心酸。
他说,他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是的,没错,我们还小,需要苦难让我们在世故中磨平棱角,更好地和世界握手言和。只是苦难实在有太多太多中。我想和他说,他不过是英雄主义的不切实际的自我感动,打着吃苦的旗帜对人生缺乏真正的规划和想法。苦难可以是艰难的自主创业,可以是日以继夜、加班加点地自我充实、自我增值,为什么非得窝在一家看不到未来的公司里奉献青春呢?
毕淑敏说,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
她还例举了一个关于苦和甜的实验。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来稀释碾碎的黄连。到最后,无论糖水有多么浓,一点点碾碎黄连都会让整杯葡萄糖苦不堪言。而事实上,没有碾碎过的黄连片并没有这么浓重的苦味。
我觉得苦难的副作用用这个来诠释最恰当不过。苦的力量往往比甜的力量要强大地多。所以,不要把黄连碾碎,不要让它嵌入我们的生活。也无需再迷信苦难的力量,不妨留着那点自我感动的时间好好想一想,苦难的泥淖中你得到了什么。如果答案是除了苦难一无所有,你便要想法设法逃离和改变,而不是一味地suffering。
人生已经十分艰难了,在很多时候,人不得不被迫以某些虚假面来面对这个世界,如果到最后还要用虚假的东西来安慰自己,麻痹自己去适应,温水煮青蛙一样在无意识中被动着作出选择,在完全丧失自我的鞭挞中负重前行,那就实在太过悲剧。
我实在害怕否极泰来的人生,因为我害怕“否极泰来”这个词汇。相对而言,我更偏爱中庸之道和半糖主义。英雄悲歌式的人生于我而言太过刺激,烈酒封喉的代价远非我能接受,我以为一切起落跌宕不过最后为了衬托平凡可贵,让人更加坦然豁达地去面对接下来漫长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