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着自己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至少是一个驱动力比较强的人,总是喜欢去尝试一些新鲜事,比如在大学的时候看过各式各样的书,参加了很多活动,总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不一样,但过完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长
我也反思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自己对于任何事情都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只是完成了开始的准备工作,并没有继续往下深耕。比如看书,随便翻一下框架或者为了速度,简单的翻阅一下,那时候一直说一年要看多少多少本书嘛;我还特别喜欢收藏,比如好的公众号,好的文章,好的书本,一定要放在自己的收藏夹里面,似乎是自己读过了领悟过了,但是只是自我安慰,看起来很爱学习
有时候还去找一些捷径,比如从抖音上学,一本书3分钟讲完的这种,看起来核心观点都了解了,但过后马上就忘了
最近我一直在看九边的书籍和文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公众号写手,基本上篇篇10万+,理科男,不讲感情,只讲逻辑;他说到他这些年一个体会,”开窍“的本质是来自于积累,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新的理解,说白了就是下笨功夫,通过量变产生质变,有一个人问一个作家,我怎么才可以成为你这样的人,他说,你先写100万字再说,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往往高估了一天学到的东西,低估了三年学到的东西
《刻意练习》这本书说的也是这个观点,你想要习得一项技能(稍微有点难度的),需要通过刻意练习,主要是3点,第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定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要明确可量化,短期目标不要定的太高,免得自己总是达不到,搞的信心都没了,也就不想尝试了,我为什么老是容易放弃,核心原因就是短期目标定的太高,比如我要在10天内瘦10斤,方法肯定是有的,只是太痛苦了,这个度把握的不对,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了,该吃吃该喝喝;第二是要专注,不能说假装去练习,哄自己让自己心理得到安慰,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把所有打扰我的东西都关了;第三是需要努力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要有不断的纠正和反馈,比如你想学习写作,那就找个社群或者志同道合的朋友,给自己做一些反馈。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反馈。
刻意练习只是说一个教你怎么获取一项技能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去行动起来,开头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最难的,尤其是在前一个月,你可能很难看到自己的进度,很多人就选择了放弃;就跟一个在铁轨上的火车一样,启动的时候一定是最难的,启动起来后,那个惯性就出来了,对于人来说,能坚持一段时间,这个习惯就出来了,跟刷牙洗脸一样,不过很多人没有到这一步。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是说呼吁大家去坚持,这种话大家听了太多遍了,也都腻了,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不要觉着自己学啥啥不行,只是自己花的时间不够,一旦你的时间和精力积累够了,就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下子可以到第二甚至更高阶段,但是你能不能发现这个大门,就得靠自己死磕了。我一直觉着自己的PPT能力还不错,其实原因自己知道,无非是给领导做了整整2年的PPT,熬了无数个夜晚得来的,你说有人教我么,报什么课程了没,其实啥都没有,就是积累到了,当你做了100份PPT后,你的PPT能力就是能够提高。
尾声:
想做成一件事,心理的渴望和现实的进展一定会有一些落差的,这时候你可能会迷惘,痛苦,失落,受挫,没有关系,允许这些发生,接受这些情绪;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死磕可能是唯一的办法,去下笨功夫,等你挺过去了,你会发现,你得到的就是你的壁垒和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