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我自己会爱上你,不敢让自己靠的太近,怕我没什么能够给你,爱你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确实,爱一个人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做出改变,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为什么一个人的改变是那么的难,这个难具体难在哪?如果笼统的给你一个答案是,因为不改变能够给你带来好处。这听起来很奇怪,不改变怎么会有好处呢?
比如说我自己,我以前看到喜欢的女生就羞涩,脸红也有,但羞涩脸红有什么用?能追到你喜欢的女生吗?没用的。所以有段时间我看到自己心仪的女生从身旁路过,也仅仅是路过而已,路过以后我内心无比的痛苦和懊恼,对自己评价低,内心戏说;你为什么不上去搭讪问她要微信啊?我不敢啊?然后又说,不是我不敢是我没那么喜欢她罢了。反正借口很多。与此,我曾一度安慰自己说,算了追女生追的太痛苦了,可能是缘分未到吧,又或者干脆坐等被撩好了,我天生不适合撩妹,或者和女生相处起来就是那么的不自然,胆怯,这和我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你看,在这里我是不是把原因归结到小时候了?这样做有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维护了自己那幼小的自尊心,因为我怕受到伤害。
我们来看书中给到的案例吧。青年人在和哲人交谈的时候,青年人说他非常羡慕他的一位朋友Y,Y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总之优秀到没有对手。第一个开朗,开朗对于我这样一个宅男来说可时非常羡慕的,我就只能在最熟的朋友间能做到,而那位Y看起来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侃侃而谈。重要的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中的喜爱,人民群众喜爱就喜爱吧,还能泡一手好妞,这我就不爽了,你其他的优秀归优秀,你泡妞比我好我就不服气了。当然,这也得益于我没什么恋爱经验,经常一个人单相思。
好了,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想活成他那样。但是有一个前提,你真的能够成为他吗?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成龙不可能成为李小龙,李小龙也成为不了成龙。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从他人身上取经,在结合自身的特点成为自己。周星驰就只是周星驰他自己,而无法靠模仿周星驰成为下一个周星驰。
我们想变成Y那样侃侃而谈,想变成他那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讨厌自己,为什么要变成别人的模样?当然,很多人这个时候会说,对呀,我为什么要变成别人期待的模样,或者变得不像自己呢?变成Y那样就一定如我所愿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等等这些问题抛在你的面前,甚至于长久以来困扰着我。你是本身就是这样的人还是你自己在为自己的不改变找借口,这中间有没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我该改变,什么时候我不用改变?
我从这本书里提取出一个是否该改变的原则供你参考:如果你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我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吧,我现在的状态是每天读书、写作、学习网课、背单词,生活中主要是这几件事,那你说我幸福吗?我即幸福又不幸福,按照此刻的时间来说,我今天一天算幸福但不算很幸福,为什么?因为我虽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我要生活开支啊,所以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那我现在就要做出改变了。反过来,我已经工作了三个月,有了一万块的积蓄,我那时候再去做现在的这些事,我幸福感就要比现在强多了。在往大了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获得财富,那当然很开心了。
很多作家的生活状态也许就是每天读书、写作,不断的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他也很幸福啊,那你说他需要改变吗?或者说他没有在改变吗?以幸福为原则看看自己是否需要改变是一条很智慧的生活之道。
我们不妨来运用一下这条原则。我们假设一个女生她外形看起来有点胖,这个时候一般会有两种声音在她耳旁;第一种,不胖,有些男生就喜欢肉肉的女生。第二种,你胖了,你看看自己肚子上的赘肉还有大象腿,多难看。那么这个时候,以幸福为准则而不是他人评价来做选择就很简单了。你觉得你挺喜欢现在的自己那就不减好了,或者你要挑战一下自己,减肥后会更开心那你就减;你要觉得整天看着这自己的粗腿,心烦意燥,那去努力吧。
区分好了改变与不变,你或许还应该知道在改变时人需要有的一个好的思维理念。阿德勒说过,“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人做事不也是如此吗?你一上来就要做千秋伟业,你拿什么做?反过来,先看看自己手里有的,然后从实际出发倒是很靠谱。就拿我来说,我还是挺想自己做出一个公众号的,可在做之前总是好高骛远,结果一直拖到现在,后来干脆不做白日梦了,先干了再说,好好写文章,把内容写好。结果昨天写的那篇文章没人看,这就是真实的世界,那怎样,你不做了吗?不写了吗?这是不可能的。
不改变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处?或许这个时候我们的探讨逐渐接近主题的核心了。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人性的根源,善与恶。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好,但是我今天问题的出发点是以“无人想做恶”作为建筑的底层基础,一步一步往上搭建成一座堡垒的。
具体“无人想做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动因,熟善熟恶都是如此。人为什么要做善事?人又为何要做恶?这背后都是存在个人利益的得失。只不过这种利益有时候分为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奖励方式。一个人做善事捐款,他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他同理心比较强,不能看到如此惨烈的事件,借此心里的到一点慰藉。也可能他这样做能让自己更幸福。当然这些都是内在的。一个人做恶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某种外在或内在的奖励机制,那他为什么要做恶呢?那怕是关押在监牢里的罪犯,说的简单一点,男的为什么要犯强奸罪,还不是寻求那种刺激感。难道他不知道强奸是犯法的吗?
在我的人性底层的价值观里,人这个物种是趋利避害的,或内在奖励,或外在奖赏。
说到这,你就大概了解了那位青年为什么说;我想改变啊,可就是做不到。其实不是做不到,是你自己不想而已,是你没有改变的勇气。我们把那些不想改变底层的东西抛出来给你看,为什么我们人们往往不愿意做出改变。至于不改变的原因,我想需要你自己去探寻。
我说说书中给出的两点不改变的原因,第一;对你而言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面对眼前的事情以及结果你都可以根据经验推测,即时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这就是人,人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会感到安全感,并躲在安全感里往往不愿意出来。也可以是说是路径依赖。第二;害怕困难。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你就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生活容易充满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说不定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结论来了;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面对变与不变,生活中大都数人一定都是选择不变,因为他们喜欢熟悉的事物,追求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之前看到李笑来写的一篇文章,他说生活中最应该舍弃的枷锁就是安全感,而我当时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做到了,其实我也只是安全感的奴役而已。
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称为勇气心理学。而我们每个人都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就我自己而言,不改变的世界不见得如你所愿的那样安全,而改变后的世界也不见得你想象中的那样危险,不改变面对的是痛苦、煎熬、纠结,这些情绪不折磨人吗?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脑中可能有千万条想法,但你只要去行动,那些想法就会有多远滚多远了。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