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一名大三的女生,她走进咨询室后一言不发。沉默了两分钟之后,她终于缓缓地开口了。
“老师,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先深呼几口气,让自己放松下来。在这里你想说什么都可以。”
“我觉得我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噢?在哪些场合下不知道怎么说话呢?那给你带来什么困扰?”
“任何时候吧,我和同学在一起他们聊得很开心,我就不知道该不该开口说话。每当我组织好语言,想加入的时候,他们已经转移话题了。”
“所以听起来你并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而是不知道该不该说话,对吗?”
“好像是的,有时候我特别想说,但是内心里有一个声音会告诉我,得想好了再说。”
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人,沉默寡言,但是每句发言都口出金句,让人赞叹。我把这类人叫做「谨言慎行」的社交焦虑者。这种类型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完美主义」。
从认知治疗的视角分析,这类人的中间信念是「我不能暴露任何缺点,否则别人会不喜欢我」,可是现实中一个人很难不出现纰漏,这种绝对化的信念逐渐让「谨言慎行」的焦虑者形成了一个顽固的核心信念「我可能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慢慢放松之后,小A给我讲了两段经历:
有一次小组讨论过程中,大家在讨论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利弊,大家侃侃而谈。可是在小A内心里,大家的发言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她一直在思考和组织一个可以一鸣惊人的观点。她刚刚捕捉到一个可能大家忽略的点,然后开始组织语言希望把这个观点说得精彩一些,想着想着她内心激动不已。
她预演着自己要这样说的话大家会如何表达赞叹,她感觉自己心跳加速、双颊泛红、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正当她即将组织好语言想要发言时,一个胖胖的小男生把这个观点讲了出来。他讲得很浅,根本就没有思考清楚,只是初步提出了这个观念,可是立刻有人表示赞同并开始补充,渐渐这个思路被人补充完善了。
她非常懊恼,甚至有点自责,责怪自己脑筋转得太慢,责怪自己不够勇敢不能一边说一边想。
所以小A吸取了教训,她决定下一次有一个好的想法,哪怕没有组织完善,也要先提出来,这样大家可以补充,而我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两周之后的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组织大家对「跨界」与「斜杠青年」的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开始,小A非常着急,她很担心自己又像上次一样全场沉默,所以一直转动脑筋,想要尽快想出一个精彩的观点。
可是她一遍遍否定自己脑子里蹦出的观点,“不行不行,这个观点也太普通了”。渐渐地,讨论时间过半了,很多很多观点都被提到了,小A感觉非常沮丧。
由于一直保持全身紧绷的状态,现在小A甚至有点疲惫,她觉得到了必须要豁出去的时候了,“我觉得「跨界」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想好就盲目转行,只会是干一行转一行。这个时代越来越缺乏工匠精神。”发言最多的小C表示赞同,并希望小A说得更多一些,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思路待会儿做presentation时可以很出彩。
可是小A没有准备好,尽管磕磕巴巴地把想说的内容说完整了,但是她还是感觉羞愧极了,恨不能赶紧从这里消失。
下课之后她一个人跑回了宿舍,整个下午她脑子里都在反复回忆自己说过话,甚至想象着从他人看来自己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形象。
她越想越难受。
要是能够时光倒流就好了,最后她这样想。
这两次经验让小A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她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表达自己了。
谨言慎行的人最在意自己是否受人喜欢,可是过于的谨慎和表现完美,反而让人觉得高冷而有距离感。
事实上,不完美更让人充满魅力。
社会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通过实验发现了著名的“犯错效应”——人际关系中,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完美形象,而是那些能力水平较强,但又偶尔犯错的人
我们总以为自己表现得精彩绝伦,别人会记得。可是到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出丑和逗比的时刻。
在写作中,我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认真写完一篇文章自己赏读时,感觉自己就是天才,这么精彩的言论一定会成为爆款。可是文章发出去后,阅读量却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好基友给我挽尊。
反而时不时随意的一句抖机灵和暴露智商的言语,被大家关注和喜欢。
这是来自网友的¥%@(我忘记留署名的空了,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你),暂且叫你1号吧。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不会和别人相处,在一个团体里面总感觉自己是透明的,面对陌生人连简单的自我介绍都觉得很难。平时朋友也不是很多,几乎没有很亲密的朋友,但是自己一个人待着时很享受,所以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不要改变,去和别人多接触。当然会羡慕那些朋友很多的人,平时一起吃饭或者怎样,但是想到维持友谊也很需要时间……只想享受友谊的美好,却不想尽义务?
1号你好:
我或许能够感觉到你的矛盾和苦恼。内心深处想要和周围的人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可是这是一件多么费精力的事情。能够一直一个人待着,感受这份放松就好了。可是放松久了,一个叫做「孤独」的恶魔又出现了,它恶狠狠地盯着我们说:你是一个loser。
不知道这是不是你想表达的心态。但这确实也曾是我的困扰。
比如你说的自我介绍,它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我一度还觉得我的麻烦更特殊,因为我的名字里有生僻字。如何把自我介绍讲得精彩,讲得令人印象深刻,我绞尽脑汁。
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去试验不同的自我介绍,可是我总觉得比不过别人。
「我叫单天质,天生丽质」。「卧槽,人家名字咋这么叼呢」我经常这样嫉妒人家的优雅和炫酷。总觉得每次我跟人说「我叫曾旻,旻是日字下面一个文」,然后看着一脸茫然的听众们,我的紧张感就增加了10分。
从自我介绍,到日常对话,我猜想你和我一样经常会羡慕别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觉得人家那么好,我这么笨拙。谁会喜欢我啊。
谁会喜欢我啊。
或许,这就是你说的「只想享受友谊的美好,却不想尽义务」中的「义务」吧。
我们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别人喜欢我」
你说到维持友谊需要花费时间,我们做什么事情不需要时间呢?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要时间。而且睡觉可是占用了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多呢,我们很少觉得睡觉花费时间吧。为什么觉得花时间是一个「义务」呢?——作为义务,不仅在于它花了时间,还在于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啊。
随时保持着优雅和炫酷,让别人喜欢我,是一件非常花费精力的事情。那些台上的明星们,都是在精心地做这件事——让观众喜欢他们。
在平日生活里,我们总有想挖鼻孔的时候。总有想要自私地表达自己,任性地让他人陪自己做我们想做的事的时候。
这些时候,我们就变得不可爱了,令人讨厌了……吗?
我不知道。
但是我现在渐渐不去想这个问题了。我也希望你可以慢慢地少纠结这个问题。
在团队里感觉到自己是透明的,亲密朋友很少,这是你描述的现状。现状往往来自过去一系列事情的结果,它连通着过去。但是它不必连通未来。
你可以听从「孤独恶魔」的话,相信自己是一个loser,那么时时刻刻你都会想要在别人面前证明你不是。这种执念会让你觉得社交的义务是「让别人喜欢我」。
社交的没有这样的义务。
社交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内心深处都需要相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