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两个字,在很多时候都是认为跟金钱划等价符号。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这样认为的。乃至于创业的时候,总认为做出价格更加低廉的产品就认为降低了用户成本。
自己还因此跑到百科上查了一下: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即便是百科也认为货币表现即成本。
我们工作创业,都是在做产品,并因此帮助别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解决问题。消费者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也很在意成本,也就有了性价比这一说法。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买产品,为何就不顾虑成本呢?例如明明买一个iphone要比小米就贵很多,这是是不是说我们选择物品是不是不以成本来选择了呢?
今天开车的时候,自己就一直思考这件事,突然发现,其实成本的衡量体系是多维度的,我们常说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这都是成本的一个维度,并不是只有金钱才是成本的衡量体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去寻找自己的成本体系呢?这个其实不难:
我个人认为,成本其实就是自己付出的代价,而代价就来自自己的财富积累。之前就思考过,一个人会出现多维财富模型,所谓的多维财富模型,不过就是自己心目中认为自己需要且拥有的多元价值。
回归到我们付出的成本,无非就是消耗我们价值观中的多元财富价值罢了,并且我们价值排序中越靠前的成本就越高。有的人把金钱放在第一位,有的人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有的人把注意力认知放在第一位,还有人把面子形象放在第一位。这样对于成本的认知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例如,同样一个产品,很便宜但有学习成本。那么对于在价值观中金钱排序最高的,就会认为这个产品的成本低,因此就愿意花更少钱,用更多时间去换取这个产品的价值。如果认为注意力比金钱重要,那么在其价值观观察过来,就会发现,这个产品要让自己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学习,就会认为成本太高难以接受。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收入低还喜欢买奢侈品了,其实也就是价值观体系中认为面子,形象比金钱值钱价值更高罢了,面子也是高成本。
同样的产品,面对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就形成了不同的产品成本认知。
创业做产品,工作做事情,道理都是一样,我们总是看到有些人的行为差异,这不过是都在做自己认为性价比最高的自己罢了,每个人的性价比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的价值排序不同,自然就是认为付出的代价不同了。
很早以前追问过,注意力大于时间大于金钱,认知比财富重要,连接比拥有重要,分享比独享重要,这些不过是告诫自己,哪些是高性价比,哪些是高成本的行为,自律前行。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