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2月17日,曾国藩离开金陵,卸去两江总督之职,坐船北上就任直隶总督。启程之时,江边码头上人潮如海,成千上万的人自发赶来送行,有人焚香叩拜,有人张起万民伞,还有人置办酒席,举杯饯行。当地的文武百官,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一跟曾国藩道别。几万骁勇善战的湘军将士,荷枪实弹,庄严肃穆矗立两岸,默默目送着大帅远去。当船只启动,两岸的哭声惊天动地,一向心如止水的曾国藩,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当时的曾国藩,威名赫赫,位高权重。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扶社稷于既倒,这是盖世之功,当时无人能及。开办江南制造总局,造出中国第一艘火轮,赢得了天下赞誉。恢复江南科举,优待仕子,捍卫和弘扬道统,则完全笼络了东南的士绅阶层。没有任何人希望他离开江陵,除了朝廷那帮别有用心的人!
当天的日记里,曾国藩也对此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念本日送者之众,人情之厚,舟楫仪从之盛,如好花盛开,过于烂漫,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不胜憷栗!”
果然,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后,一直受朝廷猜忌,处处掣肘,几乎一事无成。办理天津教堂案一事,更让他身败名裂。几年后,这位晚清第一名臣便肖然长逝。不得不说,当年离开金陵的那一天,就是曾国藩人生的顶峰,如鲜花一般,开得最灿烂,之后便迅速凋零。
即便如此,也不能不感叹曾国藩的先见之明。不愧是修身大儒,能见人之所未见,虑人之所不及,在繁花着锦,烈火烹油之际,尚能保持如此清晰的头脑,懂得反思,见微知著,令人可敬可赞,也让人扼腕叹息——曾国藩有了这种反思后,未到直隶便向朝廷多次上书,请求辞官归隐。但朝廷一再拒绝,坚决不准。曾国藩无奈就任,最终身败名裂。
风起于青萍之末,但历史总有那么一些人,能于青萍之末,见到尚未刮过来的狂风。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分封功臣。周公旦封到了鲁,姜太公得到了齐,聊起治国之道,两人有一番经典的对话。
姜子牙问:“何以治鲁?”
周公说:“尊尊亲亲!”
姜子牙叹息着说:“鲁从此弱矣!”
周公又问:“何以治齐?”
姜子牙得意地说:“举贤而上功!”
周公不无忧虑:“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尊尊亲亲”就是尊敬礼法、亲近宗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非常明显的“以礼治国”。“举贤而上功”是任才为贤,有功才赏,此乃标准的“以贤治国”。两种治国之道,各有优劣,姜子牙和周公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以礼治国”,国家会比较安定,国势却会日渐衰落。“以贤治国”,国家会日益强大,却难免出现杀父弑君、犯上作乱的悲剧。
后来的历史,完全见证了两人的预言。
齐国日益强大,第一个称霸,威震天下,但不久就被田氏取而代之。鲁国日渐衰落,但内部一直比较稳定,传国二十五世,立国八百多年后,才被楚国攻灭。
不能不佩服周公和姜子牙的先见之明,也不能不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
从小到大,一直喜欢读金庸。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武功盖世,英俊痴情,令人心生爱慕,但我最爱的,依然是令狐冲。
令狐冲有很多值得爱的地方:英俊潇洒,幽默风趣,嗜酒任性,放荡不羁……有一点容易被人忽略,却是我最为佩服的,那就是见微知著。
令狐冲从小在华山学剑,跟小师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来,令狐冲和小师妹奉师命下山,认识了家破人亡的福建人林平之。回去后,令狐冲因为遭师傅惩罚,被关进山洞,面壁思过。有一天,小师妹上山送饭,远远离去后唱起了一首山歌。令狐冲倾听歌词,依稀只听到“妹妹上山采茶去”几个字,但发音古怪,不像当地的唱法,却像南方的山歌。令狐冲顿时如被铁锤重重一击,马上意识到,小师妹变心了!
后来,果然如其所料,小师妹移情别恋,深深爱上了林平之。即便最后林平之丧心病狂地挥刀自宫,并亲手动手杀自己,岳灵珊依然不后悔。躺在令狐冲的怀抱之中,岳灵珊最后的遗言,仍然是叫令狐冲不要复仇——女人一旦痴情于某个人,是无可救药的。而男人,即便如令狐冲这般钟情并聪慧的人,也无法挽救自己的初恋,重新赢回心上人的芳心。
当然,我们依然不得不佩服令狐冲。从一首歌的音调中听出了一个人的移情别恋,如此见微知著,非聪慧机智和心细如发,不能为此。
风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下,止于草莽之间。很多事都有预兆,都有源头,范文程坚持洪承畴一定会投降,只是因为初见时洪承畴不经意掸了一下衣服上的灰;太平洋沿岸的一场飓风,源头可能是亚马孙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易经》有云:“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于青萍之末见风,见机而作,不失为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