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放的第一年,村子里有许多人都知道,我喜欢看书。书能点亮你的眼睛,书能扩展你的思维 。这是谁说的我忘了?
在秋色快要消失的时候,有个叫姜亚申的上海知青,招工回城了。
亚申临行那天,我很好地招待了他。饭后帮他拎着行礼,去了汽车站。我们要分别了,拍肩拥抱后,他从包里掏出来一本书,递到我手中 “我知道你爱书如命,拿去吧,也算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纪念 。我在找不到这本书时候,会想起你,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也会想起我的。” 我也笑呵呵地说 “ 谢谢了。”何况,他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
在回村的途中,看了一下书的封面,是萧红《生死场》的单行本,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出版的,一本有年代历史的老书,纸张已经开始泛黄了。翻开目录,有鲁迅所作的序,还有胡风写的后记,此书对我来说太贵重了。
当时的农村还没有完全通电,煤油是配给制,我煤油用完了,晚上看书只能用蜡烛照明了。在八面透风的屋子里,在摇曳的烛光下,我开始了《生死场》的阅读。
记得在高中念书时,语文老师曾经述说过萧红,她是一个女作家,在三四十年代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她在《生死场》里的语言的风格,善于写景的语言富有画面感与色彩感;相同相近的词句的反复使用;在修辞上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得心应手。只是巜生死场》这本书我一直没有读过,往日的遗憾应该就在今夜结束了。
翻开书的扉页,有一行浅蓝色的笔记引起我的注意:如果还活着,经历过的每一秒,都会回来告诉你:奋进吧!努力做好你的分分秒秒。
这是一本不厚中篇小说,我不敢一鼓作气地把它读完,采用快欣赏、慢品味方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书读完。作者萧红在她的巜生死场》里,把男人的罪恶,女人的苦难都留在了文字里。她也把“生”与“死”的相生相克的哲学,在书中都淋漓至尽地描述出来。
九一八事变前,人和动物都忙着生,忙着死。 九一八事变后,他们觉悟了,有的参加义勇军,有的为义勇军办事,突显示了众志成城地抗战到决心。那王婆、那赵三、那金枝、那瘸子二里半,朴实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很有个性的活在,死在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
萧红在《生死场》里,用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章节,以十年为界,表现了农民与地主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斗争。以女子细腻,热诚和坚强望着世间,她那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心弦的角落,让人惊叹。
书读完了,待心情平静后,开始研究那扉页上的留言。它和书中的内容,应该没有什么关联。我给亚申写过一封信想问问情况,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没有见到回信。有一次回县城,我去请教了老师,老师给我的答案有二个:其一拥有此书的读者读后感,其二拥有此书的读者,已经知道作者已经离世。
此时我也有点哽咽,老师又拿出他自己,用隶书在宣纸上写的书法作品,是萧红三十一岁人生里,最经典的语录: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幅书法作品,和《生死场》那本书,我一直收留至今。
附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附鲁迅的序片段:《生死场》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它预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附胡风的后记片段:《生死场》书里写农民们正在辛勤地生活,突然东北沦陷了,一群群善良的人被屠杀,被强奸,逃到哪里都没有用,只有一条真实的路——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