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的爸爸爱玩乐器,笛子、二胡和鼓类都玩转的不错,堪称“乡村乐手”,是小阳的偶像,一直梦想着能和他父亲一样能会一两样乐器,可以去班级里显摆。
每当放学回家,小阳就能看到他爸爸坐在家里拉二胡,听到“呜呜咽咽”略感悲凉的曲声从二胡弦上传出来。小阳立刻放下书包,搬来小板凳坐在爸爸的对面,欣赏“乡村乐手”麻利地拉着二胡,演奏古老的乐谱,如凄美的《梁祝》、悲凉的《二泉映月》等。
小阳曾经这样问过他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厉害呀?竟会这么多乐器?”
他爸爸闻言后,停下拉动二胡的右手,收拢二胡后,看了小阳一眼,放佛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好一会儿才开口说:“爸爸以前呀,是在戏班子后台工作的,戏班子你知道吧?就是我们村交流会时请的那种唱戏团。乐手要根据前台唱戏人的动作和情境,演奏各种乐器。工作久了,爸爸会这些乐器有什么奇怪的呢?”
小阳听了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着他露出一个讨好的笑脸,对他爸爸说:“爸爸,你教我拉二胡吧!”
他爸爸听后,也露出一个笑脸,摇了摇头,说:“二胡太难了,不适合你,你现在还没有一点音乐基础。但是你可以从笛子学起。不过笛子也不好学,想要精通,需要你下一番苦功的哦!”
小阳握紧小拳头,充满信心的回答:“爸爸,没有问题,我会坚持下去的!”
他爸爸转身去取了一支比较新的横笛,先教小阳如何给膜孔贴笛膜,如何正确持横笛,如何用手指按音孔,然后把笛子郑重地交给小阳,让小阳先学会把笛子吹响。
从那天开始,小阳自发去练习吹笛子:六根小手指死死地按住音孔不放,小嘴对着笛子最上面的那个吹孔吹气。早上练,下午练,屋里练,屋顶练。只要是休息时间,他都会练习,家里从此多了一个稚嫩的噪音。不学不知道,原来光吹响笛子就这么费力,大概花了一周时间,小阳嘴皮都快吹破了,才把笛子吹响,并能吹出比较稳定的声响。
然后小阳兴冲冲地跑去找他爸爸,说:“爸爸,我终于能吹响笛子了,你听~”接着在他爸爸面前吹响了笛子,声音稳定悠长,只是持续时间不长就没气了。
他爸爸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还行吧,再接再厉,下面我们开始练曲子吧。”
然后小阳爸爸给他找了一支最简单的曲子《上学歌》,让他学习。
小阳不负众望,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两只小手都快练麻木了,才初步掌握了《上学歌》,又跑去他父亲面前炫耀。
他爸爸担心他骄傲,就花时间给他讲了“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小阳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掌握一门乐器,只能熟能生巧,没有捷径。”
小阳先后学会了横笛和竖笛(只能算略懂,还是菜鸟一枚),只会吹奏一些简单的歌曲,如《上学歌》、《两只老虎》、《生日歌》等。
那时小阳已经上了初中,学业变重了,但他能靠自己的灵活大脑,迅速完成作业,利用课间时间吹奏曲子,为同学们解解闷。因为曲子太小儿科,只收获了同学的偶尔关注。
有一次,班主任大金想组织一支横笛演奏队,去镇里参加比赛。小阳第一个被选中,还有其他十多位会横笛的男女同学。每天午饭后和晚饭后,他们被集中到操场上,排成两列,练习演奏《南泥湾》(比赛时就演奏这曲子)。
在日常训练中,是可以看曲谱的,小阳就一直照着曲谱练习,没有去刻意背诵曲谱,从来没有想过比赛时可能没有曲谱可看。
练习是枯燥的,老是重复吹奏同一首曲子的感觉实在不好,不少同学都学会了偷懒。可小阳没有,一直认真的练习,只是每次都是对着曲谱吹。
临上场时,小阳和同学们化好了妆:抹上了腮红,涂了鲜红的口红,活脱脱一群红孩儿。等主持人报到小阳学校队伍和演奏曲目后,两排队伍闪亮登上舞台,小阳站在后排靠边位置,裤子口袋里还揣着折叠着的曲谱。站好位置后,各自把横笛放到嘴唇边,刚涂上口红的嘴唇粘着横笛,很不舒服,心里都对那化妆老师一阵埋怨。
准备好姿势的小阳,突然发现眼前没有《南泥湾》的曲谱,顿时慌了神,冷汗都冒出来了,身子有点站不稳了,脑袋东张西望的。小阳与台下的班主任大金一对上眼后,发现对方的眼神很严厉,像是在告诫他别乱动,好好演奏。
小阳顿时不敢动了,身子瞬间站的笔直,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练得熟练的曲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也感觉不到口红的粘人了。
等到轻轻的伴奏响起,小阳还愣在当场,嘴巴没有吹气,手指没有放气。看着前排的同学熟练的、整齐的吹奏这歌曲,心里后悔极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把曲谱背下来呢?
小阳放下一只手,刚想伸进裤子口袋,想把里面的《南泥湾》曲谱拿出来,被看到台下班主任大金发现了。班主任好像也知道小阳的困境了,用一只手掌做向上抬的动作,示意小阳做好吹笛子的动作,滥竽充数也行。并用更加严厉的目光警告小阳,别乱来。
表演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而小阳像是度过了十年,浑身湿透,战战兢兢的,在旁人的推搡下下了台。
事后班主任没有给小阳的小鞋穿,毕竟小阳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而小阳因此事抑郁了好一段时间,最终靠自己慢慢消化才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