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共享经济”,大概马上会想起最近一年里很火的共享单车,以及比这更早的Airbnb和Uber(还有非正式职业PTGF——兼职女友)。作为一个并非学术上的研究,打开维基页面,中文版介绍的就是“汽车共享、拼车、公共自行车,以及交换住宿等”,强调“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作用”,“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变得更高”。
手贱切换阅读语言,英文版提供了更加系统性的说明,原来共享经济的定义可以宽泛至“一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包括B2B的交易,亦可局限至“个人通过网络将闲置资源以租赁形式提供给他人使用”这样狭窄的范围。这样一来,通过商业公司融资统一购买而出租的“共享单车”,显然并不是真正的共享,而刻意添置新物业、新车,将房屋租赁和载客当作职业来进行的AirBnb以及Uber,也未必称得上共享,大概只是对酒店业和出租车业行业规范的逃避而已。(倒是兼职女友依然符合这个定义,而陌陌呢……大概是不违法的青楼。)
无论如何定义,共享经济离不开的元素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的共享(sharing)。博客,播客,BBS,都是信息共享。而且是关于个人信息的分享(取决于如何使用这些平台)。现代人应该至少有一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分享心情,自拍,秀恩爱简直就是日常。不知不觉,我们被迫活在一个异常嘈杂的世界里。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卷入网上的论战,对方是谁,生活在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对方会怎么想,其实是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网络的环境让观点的表达尤其是反对的意见变得异常轻松,没有什么成本;同时网络倾向于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阶层不同、地理差异、阅历的区别而不太可能遇见的人相遇,使一些不必要的交流变成可能,让我们看到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本来不必看见这些的。
即使仅仅考虑到和我们相关的人,比如亲戚,同事,同学,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总是接收到过量信息,就像信息中毒。我们本来不必要知道这些的。即使知道了十年前的同窗如今成为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在职业生涯、专业发展、人生阶段、社会阶级上和自己产生了鸿沟,好像也没什么用。
有趣的是,即使这么想着,我还是试图会把自己莫名其妙的想法整理成文字丢到网上。因为被共享思维喂饱了的我们实在是太害怕孤独了。我想,在好久以前,有想法的年轻人大概会写日记,会写书,因为他们没有渠道去表达。他们可以和朋友高谈阔论,可以到市中心去演讲,但这些都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做的。所以,互联网之前的时代的人们懂得隐忍,懂得不去表达(抑或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表达欲),懂得藏而不露,从而厚积薄发。现在当然也有这样的人,但是需要花费数倍的力气去自我约束。
也许是我想多了,当自我约束成为一种习惯,大概是毫不费力的吧。